甩腔
豫剧术语。指拖长一个腔弯儿,以启示、诱发下面的板式或表演。
四旦
豫剧术语。指正旦、小旦、泼旦、老旦。
四生
豫剧术语。指老生、须生、武生、小生。
四声
即音韵学上的平上去入。但中州语中无入声,因此河南梆子的“四声”亦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呼
豫剧术语。通用于许多剧种。指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简称开、齐、撮、合。
四花脸
豫剧术语。指黑脸、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
台下无功,台上稀松
功底如何,通过舞台表演的展示,一览无遗,观众是难以欺骗的。
台上几秒钟,台下几年功
含义与“台下无功,台上稀松”近同。演员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美不美、绝不绝,都是多年甚至一生习练的结果。
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体现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真谛。因一般说来,老师或教练的水平已基本定型,而徒弟则正在苦练当中,前景正未可限量,只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则完全有可能超过老师。
吃的菜和米,唱的情和理
以“兴”的手法,重点放在下句,和李渔所提“戏无情不感人,戏无理不服人”的理论原则是一致的。
当场不让父,救场如救火
前一句是讲在台上要各显神通,后一句则讲彼此间要通力合作。前场出现事故(如误场、缺角等)时,每个演员都应无条件地想方设法火速补救。
吊嗓
与琴师相结合,反复练习,以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
动中取静,静中有动;温中有火,火中有冰
戏曲表演所取法的重要美学原则之一。另参见“文戏武唱”,“武戏文唱”条。
多不如少,少不如好
含义与“一招鲜,吃遍天”近同,在掌握技巧和习戏数量上,提倡少而精。
好戏各吃一方,赖戏吃遍天下
指高水平的剧团、名角往往在甲地行,在乙地就不行。但水平差的剧团和一般演员反倒无此顾虑,反正走到哪里也是平平。
好戏能把人唱醉,赖戏能把人唱睡
“赖”,即“坏”的俗语。指缺情、少理、乏趣、无技的“温吞水”戏。
好拳不在花样巧,风流不在衣裳多
意为“多不如少,少不如好”,好的演员只需三招两式即能显示出功力。
红脸戏,三百三,《斩子》、《骂阎》、《反五关》,《哭头》、《跑坡》、《临潼山》;《打金枝》,《刘公案》,《大、小红袍》连本串
淮北沙河调的常演剧目。
回家卖上二亩地,也得看杨素芳的《贩马记》
杨素芳,曾在豫北和山西阳泉等地任主演,应工青衣花旦。
老班的腔,八班的箱
商丘俗谚。老班指创建于清初的沈(鲤)宋(荦)家班;八班指创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府班。这两个班始唱昆曲,后逐步演变为梆子腔。前者以唱功戏著称,后者因有官府供养,则在经济上较为宽裕。
老包一声断喝,树上孩童落地
西平县俗谚。指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仪封梆子戏班,其主演张喜擅演包公戏,嗓音异常威严洪亮。
老婆生,苗娃旦,孙门红脸响八县
民国年间流传于虞城、夏邑一带的俗谚。“老婆生”是演小生的陈希岭,“苗娃旦”是演旦角的苗喜臣,再加上唱红脸的孙门,这几位著名演员促成了夏邑三班的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