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留下不少改诗趣事,*自己,也替别人改诗。
1958年,*主席视察三峡,随行陪同干部是湖北才子梅白。梅白文才出众,写得一手诗词文章。那次陪同主席视察后,梅白诗思翻涌,就写了下面的绝句:
《夜登重庆枇杷山》/梅白
我来高处欲乘风,夜色辉煌一望中。
几万银灯流倒影,嘉陵江比水晶宫。
诗就是一首普通的记游之作,对重庆枇杷山夜景,发了一通惊喜的感慨。
写完后,知道主席也是爱诗之人,交予主席赏看,并请提意见,*主席读后,提出或可作四处修改,白梅听闻,一一折服:
一,原诗最后一句的“比”可改为“似”
这有个说法,主席叫“虚笔写实”。通过类比来呈现事物特征。用“比”是以实写实不说,从句子的连贯性来看,用“似”也要比用“比”更流畅。
两两事物类比,用“似”的诗词很多。如“灯明不似花明”,“古人不似今人苦”。熟读古诗词的人,哪怕仅仅从语感判断,也能觉得“似”比“比”好。
二,可改原诗第三句“几万”为“百万”
嘉陵江夜景
主席的解释是,“几万”量太少,视觉冲击力表现不够,读起来感觉不痛不痒,为增强感染,诗不必太写实,可作一些夸张处理,何况站在枇杷山高处,俯瞰重庆全城,看不到的地方就没有银灯了?完全可以写出更广阔的视域。一条嘉陵江啊。气势马上出来了。
*诗词以豪放著称,主席诗词里面“十万”、“百万”都有,像“十万工民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还真没有“几万”的。这样的数量词偏好,也加持了*诗词的气势。
三,原诗第三句“流”可改为“摇”
“流”有动感,却不如“摇”有力度,这样的改动,也是因为“几万”改成了“百万”,江面与银灯交相辉映有了视觉震撼,而且嘉陵江风翻浪涌,也并不平静。
四,原诗第一句“辉煌”可改为“苍茫”
主席的解释是诗贵含蓄,“辉煌”显露、直白。其实从诗词习惯用语来说,用“苍茫”也比用“辉煌”好。觉得“辉煌”是在眼前,觉得“苍茫”说明是在远望。远望“苍茫”更显得近处“辉煌”。
而且古诗词很少见到“辉煌”入诗,“夜色辉煌”读起来也怪怪的。说明这样的组句不自然,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全诗改后,再看如下:
《夜登重庆枇杷山》/梅白
我来高处欲乘风,夜色苍茫一望中。
百万银灯摇倒影,嘉陵江似水晶宫。
最后,*总结:诗贵意境高华,而更贵意境之动态,有变化,才能见诗之波澜。多想多改,你才有鉴别。
诗词前后,虽只改动四处5个字,诗的气质、面貌明显更好了,诗的质量也更上层楼。前后对比堪称点铁成金。*说,“好诗不厌百回改”,“诗不仅要请别人改,更要自己改”,其对诗词创作之严谨审慎,可见一斑。
*曾称自己的诗词“蹩脚”,是“歪诗”,还说自己不太懂诗,但从他对梅白绝句的改动看,诗人非常懂行,对诗词创作规律了然于胸,对诗词创作体会也极有心得。伟人是谦虚的。
反倒是有一些当代人,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懂很多,就果断点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古风水平一般,不押韵”。又或者讥笑曹雪芹《红楼梦曲》“不古风,词作者要多补几年语文”。让人奇怪的是,古风早已有之,李白就是写古风最出色的诗人之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古风的代表篇目,这叫李白怎么想。
做不到伟人的谦虚,也不至于这么急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