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创作风格,马致远简介代表作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4 22:44:00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位元代的戏曲作家、散曲家与散文家,名字叫马致远,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一起被人们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文学作品的特色是: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艺术技巧高超圆熟,而且富有浪漫抒情气质。

马致远的创作风格,马致远简介代表作(1)

马致远画像

接着就结合马致远人生经历的叙述,来欣赏一下他的这些创作特色。

一.出生文化家庭,年轻热衷取功名,晚年隐居重创作

蒙古定宗五年(1250年)前后,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庶的书香门第。他在大都度过20年左右的青少年时期。从小勤奋好学、饱读诗书,接受儒家教育。他年轻时就热衷于功名,但由于元代统治者实行的民族高压政策,让他的仕途之路相当坎坷。

在至元七年(1270年)左右,马致远开始了“二十年漂泊生涯”,I当至元十年(1273年),孛儿只斤·真金被立为太子时,急切地追求功名的马致远曾向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可能是因为诗写得比较中太子的意,他曾经担任过一些微末的佐官。

后来,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的缘故,马致远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因壮志难酬,满腹经书而无以报效,一直在漂泊中蹉跎了大半生的时光。所以由争取功名转为文学创作了。

马致远的创作风格,马致远简介代表作(2)

马致远像

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马致远参加了“元贞书会”,与李时中、艺人花李郎和红字李二合作创作了《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并和王伯成结为忘年好友。

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经过了半世蹉跎的马致远大概在此时明白了“西村最好幽栖”,于是和《四块玉·恬退》中所写的一样(“绿鬓衰,朱颜改,羞把尘容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开始了晚年的隐居生活,地点可能是杭州。

皇庆二年(1313年),元仁宗恢复科举。马致远在至治元年(1321年)左右创作了套曲《粉蝶儿·至治华夷》来表示对元仁宗的好感。大约在这一套曲完成不久后,马致远便逝世了,时间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前。

二.文学创作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马致远的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戏曲创作方面,由于他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所以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还具有浪漫抒情的气质。

马致远的创作风格,马致远简介代表作(3)

马致远概略画

1. 音乐思想的转变

马致远自幼接受儒家教育,他饱读诗书,勤学六艺,遵循礼乐,对古琴艺术情有独钟,儒家礼乐思想在其前期音乐生活中起着主要作用。但到中年后,随着自身政治生涯的改变,马致远的音乐思想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

马致远开始对儒家礼乐文化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而对于时代而言,这些认识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表现其一是:作为一个传统文人,马致远推崇与喜爱古琴的同时,认为音乐还具有陶冶情性、调节心情、解闷忘忧的作用,比起儒家侧重于古琴礼乐节制观的认识更为全面,更符合“琴乐”艺术的本身特性,具有一定意义。

表现之二为:关于音乐对政治的影响,早在古代就有“亡国之音”之说。但马致远却认识到:音乐本身并不是导致亡国的祸端,而是因为皇帝沉迷于音乐,不理朝政,才会耽误政事,导致国家灭亡。即封建王朝的兴亡主要决定于人事,而不是音乐本身。

马致远的创作风格,马致远简介代表作(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