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鉴赏景物形象
【知识梳理】
景物形象,即自然景物形象和咏物诗中被人格化了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是浸润了诗人情感的形象,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因此,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就要从诗中所写景物或事物的自然属性入手,体味其表现的社会属性。简言之,一要借助景物意象,品味意境;二要把握诗中描写的画面,并分析描摹图景的方法技巧(包括远、近,声、色,动、静,明、暗等),领会写景状物的方法(比喻、比拟、衬托、对比、夸张、通感、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声(音)色(色彩)结合、白描等);三要领会概括景物的特点和作用。
景物意境常见的表达术语有四类:
⑴辽阔、壮阔、宏阔、开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莽苍
⑵细腻、朦胧、缠绵、恬静、幽静、幽美、优美、幽清、静谧、明净、宁谧
⑶繁复、繁丽、繁华、热烈、喧闹、高亢、淳朴、清丽、和谐
⑷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空寂、孤寂、寂寥、苍凉、沉郁
【设问方式】
⑴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⑵诗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⑶诗中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⑷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简要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⑸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景物的?
【答题步骤】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从诗句中找出具体描写具体形象的画面或词语,力求语言优美。
⑵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与细节,结合常见的意象含义分析其特点,一般用两至三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黯淡凄凉、恬静优美祥和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点明写作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紧扣诗中的形象和画面,明确手法,具体分析诗词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题格式可概括为四步十二个字:描图景 点氛围 明手法 析感情。
【方法点拨】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摹图景可分三步完成:先描绘形象图景,再概括图景特点,最后剖析作者感情。应考虑四个方面:一是按照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二是抓住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三是抓住景物画面色彩;四是关注景物的动静。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段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初春美丽的景象:春天,阳光明媚,江山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着。这是一幅祥和、美丽、明净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安定愉悦闲适的心情。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首先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在描摹出图景后,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了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幽清明净的景物特点。月下青松,石上清流,幽幽翠竹,水中碧莲,构成了秋天空山美丽的画面,塑造了一种清新恬静幽美的意境,表达了对幽美的环境以及淳朴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高尚气节和情操的追求。
⑶分析诗词景物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结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加以概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
这首诗中“日暮”点明时间在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冷的气氛。后两句从听觉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全诗按投宿的顺序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⑷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首先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通过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方法描绘一幅幽静清新、色彩绚丽的山林图。诗歌用若有若无的“人语声”反衬山中的寂静;以葱郁广袤的森林为背景,以眼前夕阳树林为主体,注意景物的色彩运用,将夕阳、青苔、翠木,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对鹿柴隐居闲适生活的喜爱。
⑸分析景物形象的作用。
概括作用类要考虑五个方面:一是交代时令季节特征;二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三是对全诗气氛的渲染;四是景和情的关系(正衬或反衬);五是景物和人物的关系。任何景物形象都有作者的寄寓和意图,它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代替作者寄寓心志,化虚为实或化抽象为形象。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中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诗中“月”的意象引发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诗人借“月”这个意象来抒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感。
【实战演练】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题: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
首先,勾画描绘景物的重点词语或诗句。然后,描述画面,概括特点,揭示情感。即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描绘应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
答案示例: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而开阔。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此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