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话题: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经常摆臭脸的人?”
最高赞的回答:总有这样的人,有时莫名其妙就摆一张严肃脸,也不讲话,整得跟别人好像欠了他什么似的。
即使其他人在边上很开心,也是一副冷脸。
爱摆冷脸的人,或许是真性情,又或许是习惯使然。
可不管怎样,常用一副冷脸待人,谁也不会喜欢。
胡适有一句话:“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对亲近的人摆脸色,只因有恃无恐
《论语·为政》里,子夏曾问孔子,何为孝?
孔子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对待父母,不是给了饭吃和衣穿就是孝顺,而是始终对他们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孝顺。
大多数人,面对家人比外人更放松,很容易就会拉着脸、耷着眉,把心中的不满尽数表现在脸上。
电视剧《幸福一家人》里有个片段,父亲精心熬制了营养汤给在医院上班的儿子送来,站在儿子的诊室外等着。
护士打开门,看见儿子跟病人亲和地说笑着,等病人出来,父亲满脸堆笑,举着汤对儿子示意。
“赶紧拿走吧,我不喝这个汤。”儿子说,刚才还笑意盈盈的脸一副不耐烦的神情。
父亲满脸堆笑:“这个汤对你好,你就喝了吧。”
儿子抬起头问,你就为这个跑一趟?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那可不,你就赶快喝了吧。
从诊室出来,父亲一回头,看见儿子满脸嫌弃地把汤放在了另一张桌子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父母开始看我们的脸色:
这个教了这么多遍为什么还不会啊;
都跟你说了,别做这个,你还做;
我吃饭了,你不要老问我吃饭没有。
一句句急躁的语言背后,是止不住的厌烦样子。
试着回想一下,儿时,父母对我们的幼稚从未表现出不耐烦;而现在,父母总对我们的脸色不知所措。
张爱玲曾说:“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常常是,被偏爱的那个人总用脸色来表达不满,有一丝不如意,就甩个不满和忿恨脸色。
可来自亲近之人的怨怼脸色,往往更伤人心。
《红楼梦》中,有一年正月,贾宝玉正巧到薛宝钗这边闲逛,听说史湘云来了,两人一起过来。
林黛玉看见他们一起来,脸色立刻一变,嘴里嘲笑道:
“我说呢,亏得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来了。”
贾宝玉本没有在意,打趣回答,难道只许同你玩,我不过偶尔去一次那里。
林黛玉更不乐意了,恼怒地说,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的关我什么事,冷着脸回了房间。
贾宝玉急忙跟过来劝解,可林黛玉越发哭丧着脸,骂自己死了活该。
这让贾宝玉更难过了,他抢着说,那我不如死了干净。
人习惯性对亲近之人使脸色,因为,深知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份量,但这样的肆意随性,比打骂还让人难过。
冷峻的目光和面容比腊月的天气还让人感到寒冷,犹如利剑深深射入人心。
感情的裂隙,也就在这样的冷言冷语和伤人心的脸色中渐渐走向了伤痛。
对朋友摆脸色,皆因不知分寸
管仲说:“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与戈兵。”
与人交往,最忌摆着个冷脸。
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也应该遵循和气的笑容,远比看似为你好的冷脸让人愉快。
生活中,总有一些朋友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动不动就甩脸色。
自作主张对你提建议,你不想接受,知道后,认为你不听他的劝告,摆个冷脸。
完成一件有难度的任务,你发个朋友圈表达一下喜悦,他冷冰冰留言告诉你,任何事不要高兴的太早。
你遇到困难向他求助,嘴里说着我帮你问一下,脸色却十分嫌弃。
每一件小事,都是一段关系最真实的反映。
常以冷脸来对朋友的人,本质上是虚情假意,这样的人最不值得深交。
网友小贝曾分享了一个她的故事。
她有一个大学闺蜜团。去年,闺蜜芳芳在老家结婚办酒席,邀请大家过去,小敏应和声最高。
本以为芳芳家境普通,婚礼应该也很一般,去了才知道,双方父母很重视,花了很多钱婚礼办得挺豪华。
大家都称赞芳芳有福气,只有小敏没好气地说,芳芳家打肿脸充胖子,浪费爸妈这么多血汗钱。
芳芳本来就对爸妈花了很多钱有些愧疚,朋友这样说,芳芳更加难过了。
大家都劝小敏大喜的日子不要这样,可一场婚礼下来,小敏一直摆着个冷脸,好像芳芳花了她的钱。
对朋友摆脸色,是最没分寸感的体现。
当有朋友打着为你好的借口,用嘲笑和冷漠的脸色对你,是因为他内心从没把你当朋友。
周国平曾说: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朋友间的分寸感,是只给建议,但绝不强加,如果你有自己的选择,一定是尊重和理解。
真正的朋友,在你们意见不合时,会懂得,也会体谅。
正如毕淑敏所言:
“亲近地保持距离,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