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颈饰也。引申为动词缠绕,如:祖母刘素婴疾病(李密《陈情表》)。又引申为女婴。《仓颉篇》说:男曰儿,女曰婴。古人有好到以婴字命名的,如晏婴(春秋时齐国宰相),夏侯婴(西汉刘邦部下,称滕公,封汝阴侯),窦婴(汉武帝时大将,封魏其侯),子婴(秦三世,秦最后一位统治者)。
《易经》旅卦第三爻爻辞是: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旅行时所住的客舍被火焚毁,走掉了忠心的僮仆,有危险。这里的童,实际上应写作僮。《说文解字》:童,未冠也。也就是还未加冠的未成年人。古代20加冠取字,表示成年。
后人在使用童、僮二字时,恰恰弄反了他们的本义,不过习非成是,也纠正不过来了。比如“临邛多富人,卓王孙僮客八百人”。(《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僮,谓奴。”僮用现代汉语释义就是受奴役的未成年人。《礼记·内则》里说:成童舞象,学射御。成童,是15—20岁的儿童。舞象,是一种舞武,相当于是用干戈等武器做出击刺动作的军事演习,是可以上战场打仗的。
有个成语“童山濯濯”,形容上山光秃秃的,没有草木。这个童字,意思是受了刑法,剃掉了头发此刑称之为髠(kūn),因为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可剃掉的。或以为这个童其实应该是僮,未成年人不加冠,头上没有突出物,故引申为山无草木。百度百科却说,象婴儿没有长全头大的脑袋一样,这个恐怕是一种臆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