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功成万骨枯诗句,一将功成万骨枯原诗赏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5 16:39:37

大唐光化四年(公元901年)辛酉科状元,乃苏州(今江苏苏州市)人氏归佾。归佾的父亲归仁绍,比儿子早三十二年戴上了状元桂冠。除此之外,归佾的其它经历事迹无考,只能存目。

晚唐时期比较有名的诗人曹松,是归佾的同榜进士同学。“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首堪称千古名篇的《己亥岁》,便出自曹松的手笔。“一将功成万骨枯”,意蕴何等悲烈哀痛!比之于陈陶的名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笔者认为还要胜出一筹。遍阅古今中外,再也没有比这更简洁深刻的反战名言了。称其为史上最牛反战诗,并不为过。

曹松是个痴迷的读书人,一生矢志不渝于科举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进而为国效力,是曹松的毕生追求。然而,虽然一次次不辞劳苦地进京赶考,曹松所收获的结果,却总是失败落榜。曹松是个意志坚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之人。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来三次,如此周而往复,曹松在家乡与京城之间,做了长达几十年的往返跑。这样意志力,自非常人可比。

据《摭言》所述,曹松金榜题名之时,已经年过七十。在本榜,还有好几位高龄考生。比如王希羽,七十三岁;刘象,七十岁;柯崇,六十四岁;郑希颜,五十九岁。这四个人,与曹松一起,被称为本榜进士“五老”。因而,本榜又被称为“五老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本年度唐昭宗刚由外地避难回京,心情相对比较好一些,因而决定对困顿科场多年、出身贫寒的科举困难户们,额外施以恩泽照顾。在唐代,对于科举考生和官员的退休年龄限制,不如以后朝代特别是明清那样严格。所以,出现“五老榜”这样的科举奇观,也可以理解。

有点奇怪的是,本榜还有一位高龄考生,名叫陈光问。陈光问金榜题名时,已经六十九岁,年龄比“五老”中的柯崇和郑希颜都大。但不知为何,陈光问却不在“五老”之列。难道他是凭实际水平被录取、不需要额外照顾,抑或是他并非贫寒科举困难户?个中缘由,无从知晓了。

关于曹松金榜题名时的年龄,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主管科举考试事务的礼部侍郎杜德祥,在本年度给皇帝的一封奏折中,有这样一段话:“新及第进士陈光问年六十九,曹松年五十四,王希羽年七十三,刘象年七十,柯崇年六十四,郑希颜年五十九。”这个杜德祥,是著名诗人杜牧的儿子。在他的这段话中,除了曹松之外,其他人的年龄都与“五老榜”的说法没有出入。而作为这一事件的亲历者,杜德祥的说法显然更加可信。曹松即便是五十四岁金榜题名,进入“五老榜”之列,也是当之无愧的。

除了热衷于赶考,曹松对于诗歌创作也很执着。曹松像贾岛一样,写诗特别注重锤炼字句。白发苍苍的他,经常骑着一头小毛驴,边赶路边摇头晃脑、念念有词,反复推敲诗歌字句,几乎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因而,曹松的诗作凝练精到,发人深思,令人警醒。除了著名的《己亥岁》,下面这首《南海旅次》,也颇能反映他的诗作风格:“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进士及第后,曹松做过校书郎、秘书省正字等官职。由于金榜题名时年龄偏大,曹松只工作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便与世长辞。

晚唐知名诗文作家沈颜,也是归佾的同榜进士同学。

沈颜,乃湖州德清(今浙江德清县)人氏。在少年时代,沈颜便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属于那种神童式的人物。小小年纪的他,不仅善于写诗作文,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堪称多才多艺。

沈颜人称“下水船”,意思是他才思敏捷,反应极快,写个什么东西就像顺水行舟,下笔立成,一挥而就。沈颜性情散淡,对功名利禄这些东西不怎么上心,对繁琐的官场事务也比较厌烦,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著书立说上面。

由于对晚唐文人中流行的奢靡浮华风气不满,沈颜曾著文百余篇以试图倡导文坛新风。沈颜模仿元结自号“聱叟”之意,将自己的这些文章结集为《聱书》。对自己的这部著作,沈颜十分得意。有意思的是,在这部书的自序中,沈颜自称自《孟子》问世以来,没有那个人的著作可以与自己的这部书相媲美。文人自大的毛病,沈颜也犯得不轻。

壹点号谷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