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三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包括2幅全色图像和1幅彩色图像。这次拍摄显示出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大国重器的命名充满着诗意与文化的内含,鲲龙”寓意“鲲鹏展翅,蛟龙入海”;“鸿雁”寓意“鸿雁传信,永不失联”;还有北斗、天问、玉兔。这些名字当中所体现的是我们古人美好企盼与浪漫想象。
半年多前,我国用“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发射首枚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举世瞩目,如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火星被称为“探测器坟场”,需要我们攻克许多难关,为了探测火星,认识地球和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思考人类在宇宙中地位和最终归宿,人们做出了一次次的努力,不断在迷途和失败中寻找经验,以求得真知。
现在的我们探索银河星空,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屈原已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追问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他大胆怀疑,追求真理,真切以一人之力,上下而求索。
“天问一号”的名字借用了屈原的作品《天问》实际上也是对我们中国古人思想的一个回溯,表达对未知宇宙探索的热情。
面对浩瀚而未知的宇宙,我们的祖先曾多少次地凭栏而望,以手抚膺?而两千多年前江边的屈原又是为何投江而去?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又绽放了什么样的光彩呢?
屈原的死
汨罗江畔,“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对渔父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又“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什么意思呢?他说:刚洗过澡穿戴衣帽时,总要弹一弹帽冠上的灰尘,抖一抖衣服上的杂质,谁又愿意让污浊的东西弄脏干净的身子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於是怀石遂自沈汨罗以死。”
中学时期,我在课本上看到了这样一个屈原:“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遂被这种君子固穷的风骨震动。
又读:“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胸襟之博大,风骨气节之高亮更令人仰慕。
而世道险恶 ,人心叵测,枉屈忠良 。
屈原一腔报国热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被泼了冷水。流放、贬黜,黑白颠倒,朝谇夕替。
忠君爱国并没有落得一个好的下场,壮志难酬,自己的才干学识和抱负在现实当中无法得到施展,只好身赴湘流,将一颗赤心投入汨罗江中。
“满纸哀痛语,皆为发幽愤”。屈原所受的苦难于离*之中皆有体现。
他一步步将自己的理想展露出来: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离*》)
屈原说,我奏起乐来跳起舞,把时光都用在欢愉上吧,这时太阳在东方亮了起来,我看着太阳,突然想起家乡了。我的仆从和马儿也都悲伤起来不肯再往前走。算了,既然国内没人了解我,何必去怀念故居呢,既然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我只好效仿彭咸,投水而死。
有人说以屈原的才干和抱负,如果去了别国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学识,成就功业,我们的这位士大夫一生当中却总是在选择充满荆棘,需要开拓的那条道路。
站在汨罗江畔,他要舍身取义,宁死不去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知道,橘逾淮则为枳,离开了楚国之后,他就不再是他,不再是那个忠君报国,历尽苦难的屈原,他只得寻求苦难的另一条出路。
现实越是惨烈,他的内在美就越彰显得夺目,高贵。他的投水是自我救赎的最后一跳。
屈原从理性的角度提出了选择死亡的理由,如自己空有抱负却无法救国,如佞臣的排挤和君王的昏庸。
这的确是这情感上求死的理由,“不值得活”“决不能活”的态度,既非盲目冲动,也非狂热,而是爱国为民理性引导下的情感态度。
它符合理性、道德,又超越它们而成为人生价值追求。
在仔细反思了生死、人生价值与现世荒谬之间的关系之后,这种选择死亡、面对死亡的个体情感,强有力地建筑了身处社会中人类的心理本体。
而苦难的另一条出路——人格的完美则是《离*》的终极答案。
屈原 最 终 是 以 遗 世 独 立、高 洁 清 白的品德胜过苦难,结出了光耀古今的文化精神硕果。
屈原的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在《离*》中,屈原开篇自叙身世,这说明他对自己高贵出身的高度重视。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与楚王同一始祖,使其深以为荣,在他的观念中,自己的这种贵族身份给予了他所拥有的才干和格局,因此他对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道路有很高的期许,他要树立崇高的政治理想,修德立品,助楚王变法强国,改变腐败积弱国情,自觉承担起辅佐君王、振兴国家宏伟大业的爱国贵族。
这种期许令他在面临绝境时也绝不会向世俗的苦痛低头屈服。
贵族化意识使屈原更加关注自我急于诉说自己深沉的情感,比如在《离*》一文中就运用大量的第一人称。
但是他汲汲所求的却并非个人私利或关心个人的生存状况而是自己的理想追求,以自身观国家命运。
屈原的前半生一定是极度苦闷的,在三十多岁时谗而见疏,流放汉北,欲归不得。在楚怀王死后又被免职放逐江南十六年之久。
在这长时间的流离失所,浮萍无依中,屈原的满腹才华和抱负并没有给他带来一点转运,尽管他希望能够以自身能力改变国家命运。他留下的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令我们感到震撼与警醒。
在他的作品之中,他常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
屈原对于花意象特别钟爱,在文中经常提及申椒、蕙茞、菌桂、江离、辟芷、秋兰等花,这些花味香而小,恰恰能够体现出屈原的精神品德。
花有变化,因此配花需要仔细应变,谨小慎微,花一凋枯则需换花,这是佩花之人不断鞭策自己,砥砺自我,以防在道德上出现瑕疵。
这种倾向无疑也彰显出了屈原对于自己的身份要求的严格。
在历史的进程中,物质生活越丰腴,物质文明越先进,思想文化的高度甚至会滑落。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人们不免会走向腐化堕落。
今天,我们内查自身,外探星空,这种品格的建立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何难说和屈原以及我们智慧的先辈没有关系。
屈原之死并不是“匹夫匹妇自经于沟洫”的负气,而是经过对生死仔细反思,通过自我意识用死亡抗衡荒谬的世界,是一种自我选择。
在反思和选择中,对生命的眷恋、执着、欢欣,甚至人性思想情感的美好,皆得以凝聚。
他的死是有价值的,他的精神在我们身上得到绽放,或者说,屈原死而后生,在两千年的折戟沉沙后我们带着他的企盼和询问在火星上留下他的回声。
作者:郭旭
责任编辑:陈薇薇 宋莹
中国大学生网(微信ID:dxszzcn)
投稿:china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