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他做过多处地方官,因为不满于官场的黑暗腐朽,他在最后一次彭泽令上,只做了八十一天就辞职归田了。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于是他回到故乡过起了隐逸的生活,参加田园劳动,自食其力。劳动之余,就饮酒赋诗,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
其中有一组是《杂诗》,一共十四首,内容多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第一首,可以说这首诗十二句,句句都是千古名句,值得反复回味。
《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首诗开门见山,第一联就直入主题,用“无根蒂”和“陌上尘”来做比喻,说人生在世就像没有根蒂的花木,就像路旁随风飘扬的尘土,漂泊转徙,无所依托。
第二联进一步对这种“无根蒂”作解释。陶渊明适逢东晋末世,战乱频仍,官场黑暗,社会动荡,人们不能安居乐业,背井离乡,四处奔波,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还没有安全感。
可以说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常身”。这正是陶渊明的人生体验,他几次出仕,“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几次退隐,到四十一岁才辞去彭泽县令,回家种田。
上面看起来陶渊明有些无奈,显得有些消极悲观,但是到了第三联精神又为之一振。“落地为兄弟”两句,就是说人们一出生,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像亲兄弟一般,何必要骨肉同胞才相亲呢?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特别是作者在官场,那种互相利用、尔虞我诈的情形又普遍存在,因而陶渊明呼唤人们之间要相互友爱,彼此相依。
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所秉持的一种仁爱精神,孔子就曾经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这里可见陶渊明越是感到困惑迷茫的时候,思想越是觉悟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