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早春诗,别董大二首其一唐高适诗句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7 00:48:40

写在前面:

大历五年(770年)正月二十一日,杜甫整理书籍,又见八年前高适写给他的诗作,物依旧,人非昨,睹物伤怀,不由得“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锦里春光空烂漫,瑶墀侍臣已冥莫。”,此时,高适已经故去五年,杜甫也年近花甲,辗转流离,依旧漂泊在归乡的路上,想起昔日种种,心生悲戚。

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杜甫与高适相识于寒微,彼时二人都没有取得功名,惺惺相惜,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往来频繁,多有唱和。

安史之乱的爆发,改变了彼此的人生,高适随玄宗入蜀,而后仕途顺遂,杜甫投奔唐肃宗,屡遭贬谪挫折不断,最后弃官奔蜀。

这首令杜甫泪奔的《人日寄杜二拾遗》,是入川后二人友谊再续的见证,因为懂得,所以才有了这首推心置腹之作,同时,它也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诗篇。

高适早春诗,别董大二首其一唐高适诗句(1)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唐 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简译:

正月初七这天,我写了一首诗寄给浣花草堂的杜甫,既是思念友人,也是思念我们共同的家乡。

早春时节,柳泛鹅黄,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可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干戈未息,国事维艰,可自己却去国离京,身在南藩,无法参与朝政,不由得忧从中来。

今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虽然近在咫尺,却是相思难见,至于明年又在何处,真是难以预料。

三十岁前躬耕陇亩,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谁料此时竟辜负了平生所学,老于宦途。

自己老迈,有辱刺史这个职位,国家多事而自己却无所作为,愧对到处漂泊流离的好友。

高适早春诗,别董大二首其一唐高适诗句(2)

赏析:

高适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出任彭州刺史,杜甫年底入川暂居浣花寺,高适前往探望并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建成,高适调任蜀州刺史,这一时期,两个老朋友来往密切。

根据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前小序推算,高适这首《人日寄杜二拾遗》应作于762年正月人日这天。

诗题开宗明义,交代时间、地点和事件,杜二即杜甫,二是家族排行,拾遗是官名,杜甫曾任左拾遗,即在人日这天给杜甫写了一首诗寄往草堂。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称为人日,又称人庆节,此习俗始于汉朝,魏晋后得到重视,唐代开始,已经成为一个更要的节日。

这年,高适60岁,杜甫52岁,一个是花甲,一个是知天命,一个异乡为官,一个沦落天涯,虽然人生轨迹不同,但彼此的情义并没有改变。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高适这首人日见寄的推心置腹,即是慰藉彼此的思乡之作,也是发世事难料之叹,更是抒发年华老大无所作为的遗憾。

高适早春诗,别董大二首其一唐高适诗句(3)

高适这首七言古诗可以分为三部分来赏析,前四句写思乡之愁,中间四句叹世事难料,后四句抒年华虚度之叹。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诗的前两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人日题诗,思念老友,想念家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三、四句触物伤怀,暗喻离家之久,乡愁难抑。

人日这个习俗发展到唐代,不论是民间还是宫廷都相当重视,人们将其视为团圆的节日,这一天家人团聚,吃长面,戴人胜,祈祷安康。

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个节日对于身在异乡的高适和杜甫来说,尤为不同,从中原来到偏远的蜀地,归期难定,对亲友和故乡的思念之情就愈加强烈。

高适评定永王叛乱后,又受命参与讨伐安史之乱的叛军,救睢(suī)阳之围,而后仕途一路攀升,后因直言敢谏被贬,出任彭州刺史入川,同年底仕途失意的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也到了成都。

转眼之间,二人入川皆以三年有余,柳枝摇曳,梅吐芬芳,又一个春天来临了,可是,故乡远在千里,此情此景,怎不令人起思乡之情!

高适早春诗,别董大二首其一唐高适诗句(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