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指东南,维为立夏
此时,蛙声蝉鸣,草长莺飞,绿肥红瘦,云卷云舒,万物进入生长的旺季,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立夏,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天地万物由生到长的转折,天地万物由此进入一个辉煌的时刻。如果没有夏的成长,就不会有秋收冬藏!因此,古时候的诗人对于立夏充满了热爱,写下了无数溢美之词。
立夏,让我们一起品读40首最美立夏诗词,在诗词的微风里,清爽一夏吧!
初夏,悄无声息的光临。
伴着麦香,伴着莺鸣,是这般的缤纷着绚丽,灿烂着热情。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宋·赵友直《立夏》
首联描绘了季节交替的迅速,春天的气息还未完全消散,夏天的热浪就已经袭来。这里,“薰风”指的是带有热气的南风,形象地传达了夏季的炎热和潮湿。
颔联则转向对田园风光的描绘。在骄阳之下,田间的麦穗开始泛黄,而园林中的黄梅则在雨后熟透,散发出阵阵芳香。这里,“蒸”字和“熟”字生动地描绘了麦穗和黄梅在夏季阳光和雨水滋养下的生长状态。
颈联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哀愁。黄莺啼叫着,仿佛在惋惜春天的离去,而蝴蝶则在花丛中徘徊,对凋零的花朵依依不舍。这里,“愁”字和“恨”字虽然表面上是写黄莺和蝴蝶的情感,但实际上也寄寓了诗人对春天逝去、夏天来临的感慨。
尾联则转向诗人自身的感受。诗人在南窗下醒来,感到情思倦怠,于是闲闲地看向窗外,只见槐树的树荫遮住了整个亭台。这里,“情思倦”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疲惫和慵懒,而“闲看槐荫满亭台”则透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宁静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季节交替的敏锐观察和深沉感慨。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宋·苏舜钦《夏意》
起句诗人选择了深宅幽静的院落作为背景,点明了夏日的季节特色。这里的“别院”指的是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强调了庭院的幽静深远,“夏席清”则暗示了夏日竹席的清凉。
承句通过石榴花开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夏日的氛围。石榴花鲜艳夺目,透过帘栊,展现出明艳的风姿,为整个庭院增添了一抹亮色。
转句诗人转向了对庭院中树木的描绘。在盛夏烈日之下,树木的浓荫铺满了整个地面,形成了一片清凉的世界。这里,“日当午”强调了夏日的炎热,而“树阴满地”则呼应了前文的“夏席清”,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凉舒适的环境。
合句以黄莺的啼鸣声作为结尾,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机和灵动。黄莺的啼声清脆悦耳,时而在梦中响起,让人感受到夏日的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夏日幽静、清凉、明丽的景象。传达出自己对夏日的独特感受,展现出一种闲适自在、超然物外的心境。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宋·苏轼《阮郎归·初夏》
上片写初夏已至。前两句“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采用白描手法写环境。“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薰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薰风,即南风。初夏时南风吹,用乐器的弦来比喻南风,化抽象为具体,形象感很强。这句中的“弦”字,很妙:以“弦”代“风”,是古人常用的比喻手法。如以“素手抽玉弦”写月光(李白《听蜀僧浚弹琴》),以“弦”代月。但此词用“弦”字来写“风”,更见新奇。
接下来“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写室内景: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着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碧纱白烟相衬,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环境格外幽雅。这时,女主人公正在昼眠,不料被落棋之声惊醒。作者用“棋声惊昼眠”来表现初夏的幽静和女主人公的闲适。
下片写这个初夏时节中的一个生活场景。过片写小池塘即小荷:“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这两句是全篇中最为工巧的两句,为世人所称道。这里“微雨过”是虚写,作者并没有交代下雨,而是通过“小荷翻”和“榴花开欲然”来间接说明。雨过天晴,池水如镜,风来则荷叶翻动,这景致已够清新可爱了,更有那石榴花开得如火如荼,更见出夏日的绚丽色彩。“榴花开欲然”,用“欲然”状石榴花开之红,极为传神。而“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两句,承“榴花开欲然”,写女主人公在清凉的水中玩弄着晶莹的泉水。这里,“玉盆”承“清泉”而来,“纤手”承“榴花开欲然”而来,结构紧凑自然,写得闺秀娴静、细腻,极富生活情趣。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表现了初夏时节的景色及词人闲适的心情。
吾家正对紫阳山,南向宜添屋数间。
百岁十分已过八,只消无事守穷闲。
——宋·方回《立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田园生活,前两句诗人描述了自己家正对着紫阳山,因此建议朝南的方向再添上几间屋子,这样可以让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和宜人。
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他已经活过了一百零八岁,现在只希望能够过上平静、宁静的生活,享受悠闲的时光。这里的“守穷闲”意味着诗人满足于简单朴素的生活,不再追求繁华和名利,而是享受生活的宁静和自在。
此诗传达了诗人对于安宁退隐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初夏》
起句诗人用“竹摇”和“清影”来描绘微风中竹子的摇曳和它们投射在窗户上的清雅影子,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承句“两两”指的是成双成对的鸟儿,“时禽”泛指应时的雀鸟,“噪夕阳”则描绘了鸟儿在夕阳下喧噪的场景。这句诗动静结合,既有静态的“夕阳”,又有动态的“鸟噪”,形象生动。
转句“谢却”意为凋谢,“海棠”和“飞絮”都是春天特有的景象,这里诗人用它们的凋谢和飞尽来暗示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到来。
合句“困人天气”指的是初夏时节炎热的气候,“日初长”则指白昼开始变长。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初夏时节感到困倦和不适的心情。
此诗表达了春末夏初时节的特征和自己在这个时节中的感受。同时,诗人也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得全诗充满了情感和韵味。
一樽开首夏,独对落花飞。
幽僻还闻鸟,清和未换衣。
绿帏槐影合,香饭药苗肥。
尽日柴关启,蚕家过客稀。
——明·蔡汝楠《山中立夏即事》
首联诗人以酒樽开启初夏的序幕,独自面对着落花飞舞的场景。这里“一樽”和“独对”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闲适,而“落花飞”则描绘了初夏时节花瓣飘落的美丽景象。
颔联诗人身处幽静偏僻之地,仍然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气候清和但还未更换夏季的衣裳。这里“幽僻”和“清和”表达了山中的宁静和宜人的气候,而“未换衣”则暗示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留意。
颈联诗人描述了绿色的窗帘与槐树的影子相映成趣,以及香气扑鼻的饭菜和茂盛的药草。这里“绿帏”和“槐影”构成了山居的清新画面,“香饭”和“药苗肥”则展示了山居生活的简朴和自给自足。
尾联描述了整天都开启着柴门,但很少有客人来访。这里“尽日柴关启”表达了山居的宁静和少有人来打扰的清幽,“蚕家过客稀”则暗示了山中的偏僻和少有人烟。
诗人通过对山中立夏时节的景象和自己在这个时节中的活动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过了荼醾与素馨,一春风雨欠追寻。
却从立夏晴多日,策杖闲来看绿阴。
——王谌·《绝句》
前两句诗人以“荼醾”和“素馨”两种花,荼醾即荼蘼,素馨则是一种常绿灌木,二者都是春末夏初时节的花卉。诗人说“过了”这两种花,意味着春天的花季已经结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风雨的留恋和追寻之意,似乎春天的风雨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后两句诗人转而描述立夏时节的景象。他说“立夏晴多日”,意味着进入夏季后,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而“策杖闲来看绿阴”则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好天气里,拄着手杖,悠闲地欣赏树木的绿荫。这里“策杖闲来”展现了诗人的闲适自得之情,而“看绿阴”则是对初夏时节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的欣赏。
整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春末夏初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初夏时节的欣赏。
走过了春的旎旖,迎来了夏的蓬勃。
夏天是一个个性张扬、色彩斑斓的季节,是一个生命在燃烧的季节。
多年不见小黄鱼,寄客何来樱笋厨。
立夏将离春去也,几枝蕙草正芳舒。
——吴藕汀《立夏诗画》
起句诗人以“小黄鱼”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食材入手,通过“多年不见”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小黄鱼可能在春天是常见的食材,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到了夏天就不再容易见到,因此诗人用“多年不见”来形容,既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承句樱笋是春季的食品,而“樱笋厨”则可能指的是专门供应春季食品的餐馆或厨房。诗人说“寄客何来”,意味着客人来访时,已经不再有樱笋可吃,这也进一步强调了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转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立夏”这个节气,同时用“将离春去也”表达了春天即将过去,夏天即将到来的意思。这里“将离”和“去也”两个词都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合句诗人以“蕙草”这一具有清香的植物来形容立夏时节的景象。蕙草在夏天盛开,芬芳扑鼻,诗人用“正芳舒”来形容其盛开的状态,既表达了对立夏时节的赞美,也寄托了对生活的希望和信仰。
整首诗表达了对立夏时节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态度。诗中既有对春天的怀念,也有对夏天的期待。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
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
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宋·陆游《立夏前二日作》
首联描述了诗人清晨起床,披上衣服走出草堂,打开窗户时已经感到微微的凉意。这里“晨起”和“披衣”表达了诗人早起的习惯和对天气的敏感,“轩窗已自喜微凉”则表达了诗人对初夏时节微凉气候的喜悦之情。
颔联感叹春天只剩下两三天了,他希望能有千百场酒宴来欢度这最后的春光。这里“余春只有二三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过去的惋惜之情,“烂醉恨无千百场”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尽情享受春光的愿望。
颈联描绘了芳草随着征路远去的景象,以及游丝(蜘蛛丝)无法比及客愁之长。这里“芳草自随征路远”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描绘了芳草绵延的景象,又暗含了诗人离别的情感;“游丝不及客愁长”则通过对比游丝和客愁的长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
尾联诗人感叹那些鲜艳的花朵已经凋谢,甚至地面上都找不到一片花瓣。然而,大自然依然生机勃勃,蜜蜂在辛勤地酿蜜。这里“残红一片无寻处”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花朵凋零的哀愁,“分付年华与蜜房”则寄托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美好的期望。
整首诗展现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对初夏时节的喜悦以及对生活美好的期望。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起句以梅子入手,描述了吃梅子后口中残留的酸味,给人以鲜明的感觉体验。梅子酸味强烈,吃过之后,酸汁残留在牙齿之间,让人难以忘怀。这里的“梅子”不仅是一个季节的符号,也通过其酸味,引发了读者对夏日的感觉联想。
承句诗人将视线转向了窗外的芭蕉叶和窗纱。芭蕉叶子的绿色与窗纱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夏日图景。这里的“芭蕉分绿”形象地描绘了芭蕉叶子的绿色如何映照在窗纱上,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体验。
转句描述了自己在夏日长长的午后,从午睡中醒来,却感到无所适从,没有情绪。这里的“日长”和“无情思”都表达了诗人在夏日午后的那种懒散和无所适从的状态,与前面两句的鲜明感官体验形成了一定的对比。
合句诗人笔锋一转,将视线转向了正在追逐柳絮的儿童。看到他们嬉戏的场景,诗人的童心似乎也被唤醒,他开始欣赏这份纯真和乐趣。这里的“柳花”即是柳絮,是春末夏初时节的景象。而“闲看儿童捉柳花”则表达了诗人在看到儿童嬉戏时,那种轻松和愉悦的心情。
整首诗展现了对夏日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
绿阴铺野换新光,薰风初昼长。
小荷贴水点横塘,蝶衣晒粉忙。
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
燕雏似惜落花香,双衔归画梁。
——张大烈《阮郎归·立夏》
上片“绿阴铺野换新光,薰风初昼长”这两句,诗人以宏观的视角描绘了初夏的自然景象。随着季节的更迭,绿荫覆盖了田野,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同时,初夏的微风(薰风)带着暖意,白昼的时间也逐渐延长,给人一种舒适和宜人的感觉。“小荷贴水点横塘,蝶衣晒粉忙”这两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夏的荷塘和蝴蝶。小荷刚刚露出水面,轻轻地点缀在横塘之间,与清澈的水面相映成趣。同时,蝴蝶在阳光下翩翩起舞,翅膀闪烁着光芒,就像是在晒粉一样。这些生动的意象共同构成了初夏时节的美丽图景。
下片“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这三句,诗人以茶酒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在初夏时节的惬意生活和豪情壮志。茶香四溢,酒意微醺,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陶醉其中,诗兴大发。这不仅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也展示了他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激情。“燕雏似惜落花香,双衔归画梁”这两句,诗人以燕子为喻,表达了初夏时节的生机与和谐。燕子雏鸟似乎珍惜着落花的香气,双双衔着花瓣回到画梁之上。这一场景不仅展示了初夏时节的生机盎然,也寓含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赞美。
整首词以写景为主,展现了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象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我与二三子,策名在京师。
官小无职事,闲于为客时。
沉沉道观中,心赏期在兹。
到门车马回,入院巾杖随。
清和四月初,树木正华滋。
风清新叶影,鸟恋残花枝。
向夕天又晴,东南余霞披。
置酒西廊下,待月杯行迟。
须臾金魄生,若与吾徒期。
光华一照耀,殿角相参差。
终夜清景前,笑歌不知疲。
长安名利地,此兴几人知。
——白居易《首夏同诸校正游开元观,因宿玩月》
首句“我与二三子,策名在京师”,诗人直接点明了自己与几位同僚的身份,都身在繁华的京师长安。这里的“二三子”是对同僚的谦称,表达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接下来,“官小无职事,闲于为客时”,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官职不高,但公务闲暇,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客居他乡的生活。这也为后文他们一同游览开元观埋下了伏笔。
“沉沉道观中,心赏期在兹”,诗人描述了开元观的宁静与深沉,同时表明了他们在此游玩、赏景的愉快心情。
接下来的几句,“到门车马回,入院巾杖随。清和四月初,树木正华滋。风清新叶影,鸟恋残花枝。”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开元观内外的景象,以及初夏时节的生机勃勃。
在游玩的过程中,天色渐晚,夜幕降临,“向夕天又晴,东南余霞披”。这时,他们决定在观内西廊下设酒待月,期待月光的到来。诗人通过“须臾金魄生,若与吾徒期”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月亮升起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敬畏和期待。
随着月光的照耀,“光华一照耀,殿角相参差”。诗人以月光下的开元观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在这个美景的映衬下,他们整夜欢笑歌唱,“终夜清景前,笑歌不知疲”。
最后,“长安名利地,此兴几人知”,诗人以长安这个名利之地为背景,表达了他们在此游玩、赏月的快乐是很少有人能理解的。这也体现了诗人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叙事为主,通过描绘诗人与同事们一同游玩开元观的经过,展现了自然美景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初夏时节的美景和他们在开元观游玩的愉快心情。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 ,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宋·司马光《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达》
首联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离去的无奈和惋惜。春天虽然美丽,但总是短暂的,无法留住。诗人用“昨夜的然归”来形容春天的离去,暗示着春天已经悄然离去,而夏天已经到来。
颔联表达了诗人在初夏时节的心情。虽然春天的离去让欢乐和趣味减少了一些,但诗人仍然享受闲暇时光,悠闲地游玩。这里的“闲游勿怪稀”也暗示了初夏时节人们可能因为炎热的天气而减少户外活动,但诗人并不介意,他依然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光。
颈联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林中的莺鸟欢快地鸣叫着,仿佛在庆祝夏天的到来,它们的欢快与诗人的心情相呼应。而丛中的蝴蝶则怅然若失,似乎在寻找着春天的依托,这种怅然若失的情感与诗人对春天离去的惋惜相呼应。
尾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他忘记了窗外的客人,安心地高卧,紧闭着门户。这种情景展现了诗人对初夏时节的喜爱和享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这首诗,以立夏时节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夏天到来的感慨。在初夏时节,尽管欢乐和趣味可能减少,但仍然享受闲暇时光的心情。
夏到了,气温上升了,这是一个炎热又快乐的季节。
早上,晴空万里,云霞满天,一群群小鸟,在绿树枝头欢蹦乱跳,唧唧喳喳地唱歌,空气清新凉爽,而且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芳香。
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
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
——左河水《立夏》
起句直接点明了立夏时节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南方此时已经进入了炎热的夏季,而北方却仍然处于春季,温暖而宜人。这种南北气候的差异,展示了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的特点。
承句具体描绘了江淮地区的初夏景色。万木葱茏,绿意盎然,树木的繁茂为大地提供了阴凉,也为人们带来了宜人的气候。这里的“绿秀”二字,既描绘了初夏时节草木的生机勃勃,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转句反映了立夏时节人们生活的一面。由于气温升高,各种疾病和害虫也开始活跃起来,人们不得不频繁地喷洒药物来防治。这里的“时病时虫”形象地描绘了立夏时节的生活场景,也提醒人们要注意卫生和防病防虫。
合句则进一步强调了立夏时节气候的不稳定性。忽冷忽热的气候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给防治疾病和害虫带来了挑战。这里的“药搪人”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忽冷忽热的气候中忙碌防治的场景,也表达了诗人对人们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以立夏时节的气候和景物为背景,展示了南北国不同的气候特点、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以及人们生活的繁忙与充实。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人们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宋·王令《暑旱苦热》
首联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示了暑旱的严重。清风无力驱散暑热,落日仿佛生了翅膀,飞旋在山头,不肯下降。这里用“屠”字来形容清风对暑热的无力驱散,既形象又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颔联诗人笔锋一转,从人们对暑旱的无奈和恐惧,转向了对天地不仁的质疑和感慨。人们已经担心江海因干旱而枯竭,但老天难道就不怕银河因暑旱而干涸吗?这里的“天”被赋予了人的感情色彩,与人们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暑旱的深深忧虑。
颈联诗人以昆仑的高山积雪和蓬莱的遥远清凉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避暑之地的向往。昆仑山高有积雪,蓬莱岛远有清凉,这些都是诗人心中理想的避暑胜地。
尾联笔锋再次转折,表达了自己虽然向往避暑胜地,但无法将天下人都带去,也不愿独自去享受清凉的矛盾心情。这里的“不能手提天下往”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遗憾,“何忍身去游其间”则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和挣扎。
整首诗以暑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暑旱的深深忧虑,对避暑胜地的向往,以及无法将天下人都带去的矛盾心情。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陆游《幽居初夏》
首联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诗人居住的环境——湖光山色之地,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这里的“放翁”是陆游的别号,也透露出诗人对此地的喜爱和自豪。居所周围的景象。槐柳成荫,小径幽幽,为初夏的景色增添了一抹清凉和宁静。
颔联描写初夏景色的经典之句。水满时白鹭翩翩飞舞,草深处处蛙鸣阵阵,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初夏画卷。这两句诗以动衬静,更显得环境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初夏的植物景象。新茬的竹笋已经成熟,而木笔花却刚刚开始绽放。这里的“箨龙”指的是竹笋,“木笔”则是初夏时节常见的一种花卉。这两句诗既体现了初夏时节的生机勃勃,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欣赏。
尾联诗人抒发自己的情感。时光流逝,当年的朋友和旧交已经逐渐离世,如今午睡醒来,再也没人一起共饮午茶、共话当年了。这里的“午瓯茶”指的是午间饮茶的习惯,也是诗人与友人共度时光的一种方式。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友情不再的感慨,也透露出诗人晚年生活的孤独和寂寞。
整首诗以景抒情,情景交融,既描绘了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又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心情和感慨。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起句以节令的更替为背景,描绘了自然界万物不断更新的景象。这里的“节物”指的是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相催”则表达了这种更替的连续性和必然性。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自然界更新换代的赞美和敬畏。
承句以“痴心儿女”来比喻那些对春天依依不舍的人们。这里的“儿女”泛指男女,“痴心”则表达了他们对春天的深深眷恋和不愿放手的心情。诗人通过这句诗,既描绘出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留恋,也暗示了春天的短暂和无常。
转句诗人再次转折,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春天的逝去。这里的“芳菲”指的是花朵的绚丽,“歇去”则表达了它们的凋谢和消失。诗人认为,对于春天的逝去,我们并不需要感到遗憾或怨恨,因为这是自然界规律的一部分,也是生命循环的必然。
合句以夏天的树木为引子,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和欣赏。这里的“夏木”指的是夏天的树木,“阴阴”则表达了它们的浓密和阴凉。诗人认为,虽然春天已经逝去,但夏天的树木同样具有吸引力和美感,值得我们去欣赏和享受。
整首诗以节令变化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界万物的不断更新和人们对春天的留恋与放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变化的感慨,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豁达通变的人生态度。
朱辂初闻建赤旗,绿杨犹啭旧黄鹂。
和风骀荡无三月,炎气凭陵又一时。
飘去馀香花衬屐,覆来浓荫叶成帷。
秋光只在前山里,不日凉襟却共披。
——宋·白子仪《立夏后大热偶书》
首联以朱红色的车驾和赤旗为引子,形象地描绘出立夏后的炎热天气。这里的“朱辂”指的是朱红色的车驾,“赤旗”则象征着炎热和热情。绿树和黄鹂,描绘出初夏时节的景色。既表达了对初夏景色的喜爱和欣赏,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颔联以和风为引子,表达了炎热天气对春天和风的消失感到遗憾。表达了对春天和风的留恋和怀念。描绘了炎热天气的强烈和霸道。生动地描绘出了炎热天气给人们带来的不适和困扰。
颈联表达了对凉爽天气的期待和向往。这里的“馀香”指的是飘散的花香,“花衬屐”则表达了诗人在花丛中行走的情景;“浓荫”指的是浓密的树荫,“叶成帷”则表达了树荫的浓密和遮阳的效果。诗人通过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炎热天气的抱怨和不满,也表达了对凉爽天气的渴望和期待。
尾联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表达了对未来凉爽天气的信心和期待,同时也传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以立夏后的炎热天气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炎热天气的感慨和期待凉爽的心情。
立夏天方霁,闲情喜暂舒。
树深添雨润,溪落见人疏。
夕照斜依竹,园花落近书。
年来惟懒拙,殊觉称幽居。
——张宇初《喜晴》
首联以立夏时节的雨后天晴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放松。将雨后天晴的自然景象与自己内心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颔联进一步描绘了雨后天晴的景色。诗人通过这句诗,以树木和溪流的变化为引子,生动地描绘了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色。
颈联描绘了雨后天晴的傍晚景色。以夕阳和竹林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雨后天晴的傍晚景色,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尾联表达了对当前生活的满足和享受。
诗人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当前生活的满足和享受,也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态度。
鲜怡寡乐负清明,帘外花如红泪倾。
又是残春将立夏,如何到处不啼莺。
——白玉蟾《见莺三首其一》
起句诗人以“鲜怡寡乐”表达了春天带来的愉悦和舒适感,但同时又以“负清明”暗示了这种美好时光的短暂和易逝。这里的“清明”不仅指的是节日,更暗指春天的明媚和清新。
承句描绘了春天将尽时花朵的凋谢景象。而“红泪倾”则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形容花朵凋谢时如同流泪一般,既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伤感,也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转句直接点明了时节的变换,从残春到立夏,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不可逆转。这里的“残春”表达了春天将尽的意思,“将立夏”则预示着夏天的到来。
合句表达了春天逝去后的寂寞和冷清。这里的“啼莺”是春天代表性的声音之一,但诗人却用“如何到处不啼莺”来形容春天逝去后的寂静,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也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整首诗以春天将尽、夏天将至的时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春光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