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分享与讨论,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武术”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的《文选》中“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意思是停止战争,发扬文治,泛指军事技术,与现代武术的内涵是不相同的。现代的武术定义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
武术活动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指代的意义并不是一样的,它的内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武术自身的需要而发展和变化的,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继承。所以说要研究汉画像石中的武术活动,就必须立足于汉代社会的大环境中,根据汉代武术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进行探索。汉画像石中的武术活动就是属于中国传统武术的范畴。
汉画像石是汉墓中出土的主要文物,是汉代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汉画像石就是汉代的民间艺术家雕刻在石棺、墓壁和祠堂表面上的石刻作品。虽然画像石艺术从产生到消失仅有三百多年,可它却永久的记录了大汉王朝的光辉事迹,成为永不磨灭的辉煌。通过对汉画像石的研究,能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汉代的社会生活及精神世界。
一、无为而治,厚葬“养死”:汉画像石诞生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大兴土木,大肆征发徭役修建宫殿、陵墓,苛捐杂税日益繁多,高压酷刑之下,百姓痛苦不堪,民不聊生,纷纷揭竿而起。最终刘邦及其部下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建立了西汉,但同时也接收了杂乱荒芜的社会。
《汉书》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面对如此萧条的社会,民卖子且相食,汉高祖刘邦采用减少田租、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生产。在当时现实条件的制约下,为顺应民心,统治者采用“黄老思想”,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孝文帝和孝景帝一直延续着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生产得以恢复,百姓生活富足,史称“文景之治”。
“黄老思想”从惠文帝到汉武帝时期,大约七十年的时间,一直占领统治地位。在此期间的统治者对黄老之术很是推崇,经常拜读,认为其术是正宗的、高贵的,把黄老思想推向历史发展的高潮。
《汉书》记载:其(孝文帝)遗诏曰:“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黄老思想的“无为之治”就是在统治者在政治上清净无为,是与民休息,使平民百姓能操守本业,专于农业,是符合当时百业待兴的现实社会需要的。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国家政治的安稳。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人民富足,“无为之治”的政治思想与当时社会发展极为不符,于是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孝”,大力推广儒家学说,也就是提倡“仁”和“孝”。为了能有效地推广儒家学说,汉武帝开始实行“举孝廉”的官员选拔制度。“举孝廉”是培养预备官吏人才的一项途径,就是被推举的学子,除了博学多才以外,还需要更加孝顺父母,品行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