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这个词最早见于什么朝代,武术是从哪个朝代开始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1-15 06:08:03

中国的武术声名显赫,享誉全球,这要归功于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推动。然而,传统武术在现实中究竟呈现何种风貌,与小说和影视剧中的想象有多大差距呢?传统武术的继承者表示:20年后,传武怕是要后继无人了。

自从1963年首次登上银幕以来,《倚天屠龙记》已经历了14次翻拍。从尔冬升到郑少秋,再到李连杰和邓超,再到如今的曾舜晞,扮演张无忌的演员一代又一代更迭,六大门派也不断更换。

少林和武当等门派在小说和影视剧中频繁出现,但在真实社会中,除了少林寺和武当山这两个实际存在的地方,其他门派几乎难以追踪。

然而,武林门派的成员们穿着却让人联想到古装戏服,有网友开玩笑说:“确定不是横店跑出来的群众演员吗?”理想中的巅峰对决没有上演,反而有掌门人被普通人给闹了个翻天。想象中的武林大会竟然变成了一场闹剧。2017年,第二届天山武林大会在天池风景区举办,但鲜有人知晓。

武术这个词最早见于什么朝代,武术是从哪个朝代开始(1)

在想象中,习武之人应该像龙行虎步,非凡视瞻,然而现实中却缺少仙侠之气,多了些尘世的喧嚣。

河北沧州被誉为“武术之乡”,号称有10万习武者。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街道上,仍然存在一些武馆开设并招收学徒,但是人员稀少,昔日的辉煌已不再存在。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时期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中,描述了偃闭武术,阐扬文令的情景。当时的武术指的是战争技能。

自先秦时期起,习武之风便开始萌芽,汉代出现了模拟击刺攻防的活动,逐渐脱离了军事训练的范畴,形成了武术的初期形态。门派的产生有记载于《汉书艺文志》中的《剑道》篇,这是最早记录武术形式成为独立流派的文献。

到了两宋时期,战乱频繁,为了保护家园,民间开始出现一些专门习武的组织,如锦标社、角抵社和英略社。随后,元朝禁止了私人拥有兵器和练习武术的行为,习武被禁止,武术的发展陷入了低谷。

明朝时期,武术解禁,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拳种流派。《纪效新书》和《陈纪》等文献记载了当时的“宋太祖二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等武术流派。明末清初,火器成为战场上的主要进攻手段,所以近身格斗发挥的威力越来越少。武术走入民间,进入了一个繁盛的阶段。民国时期,仅太极拳就出现了上百个新的流派。

武术这个词最早见于什么朝代,武术是从哪个朝代开始(2)

现代意义上的“武术”一词的广泛使用始于1910年之后。1927年,张之江创办了“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当时称为国术),旨在培养军队教官、高等学校教员以及公共体育场所指导员。

“武林”一词指的是地名或城名(杭州又称为武林)。宋末周密著的《武林旧事》中描述的故事都发生在杭州。

“武林”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宫白羽1937年的小说《十二金钱镖》中,描述了俞氏的金钱镖技艺在武林中独步一时,俞氏以拳、剑、镖三种绝技在武林中竞逐。从此,“武林”一词专指武术界,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武术界,门派的定义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在中国传统武术中,门派是由一位或一群宗师级人物创立,基于共同的武学理念、师承、地域、风格和特点,在历史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和传统文化内涵的技术体系。

在武林门派中,有南方拳法流派和北方腿法流派之分。南方拳法流派注重近身短打,拳术较多,腿法较少,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有一种说法是,早年练武者多生活在江南的船上,船在水面上行驶,动荡的波浪中行走,因此步法稳固。南方拳法流派常见的有咏春拳、五祖拳等,其特点是灵活多变、上肢搏斗为主。

广东地区武术流派,以拳法为主,很少用腿攻击,其中以咏春最有代表性。

北方的武术风格独具特色,舒展大方,蹿纵跳跃的动作极为明显。在黄河流域等地流行的武术流派表现出桩步稳固、招式凶猛激烈的特点。打斗演练时常伴随着呼喝之声,气势惊人,注重下肢的踢打技巧。例如,翻子拳以双拳快速如雨般密集攻击,一挂鞭则以脆快的动作打击敌人,八极拳则动作犹如绷弓一般,发力如雷霆。

山东齐鲁大地流行的门派有螳螂拳、华拳等。早年间,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居民多为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常常受到虎豹豺狼的袭击。为了保护牲畜和自身安全,人们始终手持鞭杆。如今,在大西北地区仍然可以见到这种风俗。

枪法的精妙流行于东部省份。在古代战场中,枪和棍广泛传播,东枪西棍的地域特征逐渐消失,成为各地都有的武术流派。现在仍有石家枪、杨家枪等枪法流派,棍法有东海边城棍、条子棍等。

武术这个词最早见于什么朝代,武术是从哪个朝代开始(3)

全国各地都有分布着百余个武林门派。河南有少林寺,广东有南拳,如佛山咏春和蔡李佛。武当山是内家拳的发源地,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等流派。山东的济南和德州地区流行螳螂拳、六合拳、八极拳等。东北三省习练劈挂拳、戳脚等武术。

中国共有129个拳种门派,沧州作为北方武术的兴盛之地,拥有53个拳种,占据了武术种类的40%以上,因此被称为"中国武术之乡"。曾参与沧州拳种普查工作的齐保卫表示,现如今沧州的武术形势不容乐观。一些拳种只有二三十人学习,甚至有些拳种只剩下传承人一家在练习,已经停止收徒,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如今,是否仍然保留着沧州的53种武术拳法,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齐保卫表示:"很多练武术的人都闲在家里,没事可做。传统武术已经走向没落。"

小说、影视剧等媒体对于公众对武林、武术和武侠的认知产生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影响。武侠小说最早在唐代出现雏形,唐传奇可以视为其初期的雏形。直到元末明初的《水浒传》,快意恩仇的故事对于武术招式进行了一些描写,如武松与蒋门神的鸳鸯脚和玉环步等,但这些描写仅仅是简单的描绘,被视为武侠的起源。清中期的《三侠五义》被誉为武侠小说的奠基之作,故事中描写的点穴、暗器、刀法和轻功等对于后来的武侠小说影响深远。

当时的武侠小说销量很高,街头书店中以武侠为主题的书籍居多。即使像张恨水在连载《啼笑因缘》时,也不得不加入武侠情节,因为武侠在读者中广受欢迎。张恨水直言,报社担心他的作品中没有豪侠人物会减少吸引力,多次要求他写入两位侠客。他勉强地将关寿峰和关秀姑写入故事中,描述了一些传奇般的武侠行动。

甚至在当时的学校教育中,武侠也出现在教科书中。比如世界书局出版的新主义教科书国语读本第二册中,有一节课介绍飞剑之术。报刊上多有报道,年轻人看完武侠小说后,前往深山寻找名师,练习武术的新闻。

武侠小说的巨大影响很快引起了电影界的关注。1921年,上海爱伦影戏院上映的电影《车中盗》讲述了侠士见义勇为的故事,这是武侠第一次登上银幕。随后,《火烧红莲寺》的上映引起轰动,武侠电影开始在中国各地流行。从1929年到1931年,武侠片开始拍摄,短短时间内就制作了250多部武侠电影,占据了全部电影出品的60%以上。然而,当时的电影更多地呈现武侠神怪的元素。

到了20世纪50年代,武侠小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梁羽生创作了《萍踪侠影》,在港台掀起轰动,接着金庸开始他的武侠小说创作,温瑞安、古龙等作家也相继出现,摒弃了旧武侠作品中怪力乱神的元素,开创了结合虚构历史的新武侠写作。

梁羽生、金庸、古龙等创造的武侠小说世界将武术描绘为飞檐走壁、各种神奇武功的代名词。如来神掌、北冥神功、内力、一掌打去天崩地裂等细节描写将公众对武术的认知神秘化。文学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充满奇幻色彩的各种武术招式,甚至练功方法,让公众为之迷恋。

影视剧将文学情节生动化,进一步吸引了公众对武术文化的兴趣。例如,《少林寺》电影的上映使得河南登封成为众多人向往之地,《武当》电影则吸引了许多青少年前往武当山学习武艺。

武术这个词最早见于什么朝代,武术是从哪个朝代开始(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