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发了个帖子,盘点了一下中国功夫的九大拳种,大家评论很多,有个朋友问的是:怎么这些功夫都是清朝、明朝的?其它朝代没有功夫吗?说实话,我自己也有这个问题,所以特意做了个小功课,希望能回答那个朋友的疑问。
武术起源的朝代其实很简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个人真要干起架来,都会抡拳踢腿,翻滚腾挪,虽说没有章法,破绽多,但打人就是打人,打到人就算,因此所有武术都是脱胎于人与人之间的PK,从这个角度说,武术积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了。
那些经常干架的人,于整天修理和被修理中逐渐总结经验,这些经验就是武术的雏形。为了讲究干架效率,石头、棍棒、金属武器等慢慢地融入格斗和战争中。这个时候,还远远没有武术体系这回事,先秦之前,武术无正式称呼,在先秦时期则以“手搏”概之,“会打架”的人,慢慢的形成了特定群体,形成了武斗职业化。
《史记·律书》记载:“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随后的周朝,与猛兽手搏更成为一种武士风尚,被列为例行田猎中的保留项目,《诗经·小雅》里的《车攻》一诗中便称:“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易经·谦六五》有语“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因此,穷的部落如果有个富邻居,看上去又病恹恹的,部落战争就发生了,因此,战争、狩猎等环境形成了武术发展的土壤,也诞生了两条武术主线:个人武斗素质和兵器,追求的伤害的有效性。这里的兵法算战争谋略范畴,这里不讨论。
这个时候人们把在战斗中运用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反复模仿着、传授、习练着,这就是早期的练武活动的原型。又有“尤作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也”,这意味当时也产生了制式武器。
武术时间轴上的里程碑◐ 武术概念的提出
先秦时期在中国武术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拳勇”及相关武术概念的提出。《诗经·小雅》中的《巧言》一诗称:“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大概意思是,既没有武力,又无勇气,只能成为祸乱之阶。很大程度上阐述了和平永远在大炮的射程内的道理。
春秋战国的乱世,各路人马都比较任性,整天不是我打你就是你到我,要么就是我和你一起打他。这个时候才出现了武术一词,但当时的武术是纯战争军事化术语,“武”字的字形由“止”和“戈”组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称“止戈为武”就是这个意思;术为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二者相合,就是古代战争艺术的统称,可以理解百家之言中的一言。其根本意义在于军事造势从而止住刀兵:我军事实力牛叉,所以只能我欺负你,你不敢欺负我。
秦国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持国家的统一和专制皇权,采取收缴天下兵器,在民间实行禁武,阻碍了武术的发展,但由于秦王朝的短命,对武术的消极影响并不太大。手搏之术、角抵、相扑相继出现在民间和宫廷。
◐ 游侠/门客文化
天下无贼里,黎叔有句经典台词:21世纪,人才最贵。不要以为只有现代人明白这个道理,其实古人也完全明白这两个字的真谛,所以,在人才蓄养和储备上,春秋战国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游侠/门客文化。
因为诸侯之间,不断争霸吞并,玩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戏码,对于人才的需求,空前强烈,而原有的贵族世袭体系,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才。可问题是在战国以前,诸侯实现的是贵族世袭制,所以有资格做官的,都是贵族,但是到了战国之后,诸侯发现平民当中也有大量人才,于是当时的贵族,就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养士,从而为游侠/门客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土壤。
当时的武人分两撮,身在江湖的,号称游侠,因为任性,所以也叫任侠;而以门客身份寄身某个老板门下做打工仔被养士的,就是门客。这时候比较著名的游侠门客如荆轲、要离、专诸、 豫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