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举孝廉”的政治制度致使民间厚葬习俗加剧。随着“举孝廉”制度被进一步巩固,到了东汉时期,厚葬的风气也愈演愈烈。无论是官吏还是百姓都大肆修建父母的坟墓,以示孝道。“视死如生”成为当时社会大众的观念,汉朝人民认为死后会在阴间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所以把墓室建设的很豪华,在墓壁上刻着死者生前的种种富足的生活,羽化成仙。
不论是现实社会或者是幻想中仙境的生活,其源头均是汉代人民根据现实生活所臆想出来的,是其想象力的一部分。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把希望寄托在去世之后羽化成仙继续享受安乐富足的生活。这完全体现出了当时人们的主流思想即升仙意识,以及真、善、美的具体表现,是汉代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统一。
到汉武帝时期国富民强,经济的繁荣助长了上至王孙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奢侈之风,不但生争于奢侈,而且希望死后能继续享受世间的富贵生活,于是大肆修建陵墓,并在陵墓的四周刻上死者生前的事迹或者死者的愿望,愿死者永登极乐世界。所以说厚葬之风促进了汉画像石的产生。
二、那些从汉画像石中记录下的武术活动瞬间武术活动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指代的意义并不是一样的,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继承。要研究汉画像石中的武术活动,就必须立足于汉代社会的大环境中。武术活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那时的人们已经会用简单的石器、骨器和棍棒等原始器械进行捕获食物和防身自卫。
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促使武术器械向多样化发展,并形成了攻防格斗的意识和技能。到了汉代武术活动趋于多样化发展,内容丰富多彩。汉代的武术活动跟现在的武术活动所指代的意义不同,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攻防技击为目标,融合健身修身、防身自卫、娱乐审美为一体,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的传统运动项目。
武术活动是武术和武术文化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本的表达,并且通过武术活动的形式让人民了解和认识武术。根据“武术文化的三层次说”可以看出武术活动是属于第一层次,即“物器技术层”。汉画像石中武术活动即是汉代的武术活动,是指在汉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继承前人并发扬的,集武术技术、武术器械以及与武术相关的活动内容的总称。
画像石永恒的记录下汉代武术活动的盛况,能够表现崇战尚武精神的不在少数,而且种类数目繁多,根据刻画内容的不同可以分类成比武图、练兵图和娱乐图,这些画像石的类别也会出现交叉的现象,证明这几种武术活动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促进、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当时汉代武术活动的大发展,体现汉代武术活动的多样化。
比武是武士之间互相学习和切磋,并展现自身武术技艺最有效的方式。其特点具有攻防技击性又富有观赏性。比武图是汉代武术活动最直接的呈现方式,它以武技的强弱定胜负。从比武图来看,几乎每一幅比武图都是持有器械的比武。
武术练兵汉画像石为数不多,但是也可以说明汉代的军事力量,士兵的作战能力及自身的武术功底。传统武术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军旅武术,这跟当时社会和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汉王朝对军队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抵御敌人,保卫家园。所以说统治者对每位战士的格斗技术要求较高,只有自身的格斗技术提高,才能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