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此外,根据《宋史·艺文志》的记载,南宋词人叶梦得的词集也取名为《琴趣外篇》,可是叶梦得的这部《琴趣外篇》的词集在历史的长河中散迭遗失,并没有流传下来。
所有的“琴趣外篇”,都不是词人(原创作者)自己选定的书名,而是南宋时期的出版商的“杰作”,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进入宋代后,造纸和印刷技术日趋成熟,所以书籍印刷逐渐走向繁盛,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以成都、开封、杭州和建阳、麻沙为中心的四大刊印中心,其刻印能力之强、刻印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唐、五代。图书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数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文本流通范围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扩展。
苏轼也无不自豪地说道:“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 …今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
宋代印刷术
宋词的传播和流行也有印刷的一份“功劳”。因为印刷技术的推广及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逐渐打破了宋词以演唱为主的的传播方式,通过雕板或刻石拓印的文本受到了普遍民众的欢迎。
得益于印刷技术的成熟,也随着歌词在宋代越来越风靡,刊印一些名家词人的词集既可以为书商带来丰厚的收入,也进一步普及了词的传播和流行,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所以书商在汇刻诸名家词集时,为了编成一套丛书,便一本一本地将词人的词集题为某氏《琴趣外篇》,或者在“琴趣外篇”的前面加上词人的名号。
如欧阳修自号“醉翁。书商在刊印出版的时候,就将欧阳修的词集命名为《醉翁琴趣外篇》,于是词集也就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在这种传播方式下“琴趣外篇”就自然而然的成为词的别称了。
晁补之《晁氏琴趣外篇》·书影
琴曲本是古乐、雅乐,在音乐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而词本是民间俗曲,它们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呢?
原来,宋代词人为了提高词的地位,最初称之为“雅词”,后来更尊之为琴操。这可以说是对词曲的莫大推崇。然而这个比拟却是不伦不类的,因为词的曲子与琴曲是完全不同的。
宋代书商
“琴曲”和“词曲”的区别对于这点,宋代词人其实是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的,苏轼有一首《醉翁操》,在这篇文章自序中,苏轼是这样写的:
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
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