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的人常常会说“往后余生,我要好好爱自己”。就如同拼命工作的人在说“等退休了,我一定走遍名山大川”一样。“好好爱自己”成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当下的安慰。
毕淑敏说,你要学会好好爱自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爱是种本能,何况爱自己?而作为国家一级作家的毕淑敏却要专门作文让大家“学会”爱自己,说明“爱自己”是多么不容易。
毕淑敏首先是优秀的心理医生,然后才是国家一级作家。17岁,这个出生在祖国新疆西北边陲的伊宁姑娘,在她最好的年纪,登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成为一名随军医生,直到转业后的第七年,以处女作《昆仑殇》,一举成名。那年,她35岁。雪域高原洁白的雪纯洁了她的性情和文字,从而使她的诸多文字无不折射出母性的光辉。
在《你要学会好好爱自己》这篇文章里,她像一个慈爱的母亲,告诉人们首先要知道怎样才是爱自己,如何找一个爱自己的理由;其次要弄明白自己究竟是谁。从口眼耳鼻、身体发肤,娓娓道来,然后从“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爱别人”拉升到“好好爱自己的最高阶段:爱惜灵魂”。
文章写得温婉细腻,入情入理。我似乎读懂了。可我还是不会爱自己。我理解毕淑敏所说的“好好爱自己”,就是爱自己“精美绝伦”的身体、“清爽芬芳”的意志、“精彩有趣”的灵魂,让身体与意志高度融合。不把身体当成一团与己无关的肮脏抹布,不把大脑当作一个垃圾任抛洒的垃圾场。她认为“爱自己”是一种能量,不会与生俱来,只有通过感知和模仿,通过领悟和学习,才能慢慢积聚起来,直至蔚然成风。
而我认为“爱自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修为。没有人不希望“爱自己”,而是没有“爱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与“爱自己”不完全正相关,如对美食的贪求,情欲的放纵……
人,生而爱自己,而后爱别人,终其一生渴望别人爱。有的人爱而不得,索性放纵自己,于是妻离子散、灯红酒绿,甚至*人越货;有的人爱而不得,但仍委曲求全,不是不会“爱自己”,更多是为了责任,譬如:中国式父母,亲人式的夫妻……
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爱自己”,让我们有健壮的身体、高尚的品格,我们才能创造更大、更多的价值,才能让我们有“爱别人”的能力和资本。从这一点上讲,毕淑敏是对的;但有多少人,必须背叛或出卖自己的身体,透支或挥霍自己的精力,才可以让自己感觉履行了“生而为人”的角色责任。所以,“爱自己”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生的修行。
我很想爱自己,不是没有“爱自己”的能力,而是没有“爱自己”的修为。譬如事业,我想做到极致,而合作伙伴不给力,我必须牺牲自己,委曲求全,因为我不想放弃;譬如家庭,我想做最好的儿子、最好的丈夫、最好的父亲,而事实并不尽如人意,但我却不能说服自己不尽这份责任;譬如亲友,我把我的心整个地捧给他,而对方却视而不见,甚至嗤之以鼻,但我不能让自己因此而恨他、怨他、离他远去……我把“爱自己”理解为“自私”,我不能因此而让自己鄙视自己。这是种固执到骨血里的思维。恐怕一生都不能改变。
从某一天开始,我忽然感觉我开始学着爱自己:床头摆满喝光的饮料瓶子,一个人吃饭时也会要一盘想吃的菜,街上碰见水果时也会买一些慰劳自己,甚至花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去种十几岁就拔掉的牙……开始不再刻意考虑每件事情必须自己亲自去做,不再强迫自己太过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尤其是不再坚持以自己的方式教导别人、改造别人……
我以为这是“爱自己”的开始,虽然达不到毕淑敏在《你要学会好好爱自己》中描述的高度,或者说有违文章本来的境界,但对我来说,起码是一种自我的改变,只是这种改变让我心里有一种“背叛初心”的负担和“自私自利”的羁绊。有时候,我很羡慕那些高僧大德,何以让自己超然物外;有时候,我又很鄙弃那些高僧大德,何以让自己超然物外。
我的过往中有太多的“自我”,乃至用过多的“无我”迁就这种可怜的“自我”,从而让自己身心疲惫、狼狈不堪。所以,学会好好爱自己,对我来说,只能从“自私”开始,努力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给社会负担,不让大家厌弃……其他,慢慢抛洒,慢慢放弃……至于灵魂,不能说美丽,洁净、善良还是当之无愧的……
如果有一天,我能顿悟:学会好好爱自己,从真正读懂毕淑敏开始,我想我今生或可与雪域高远的雪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