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就是垓下之战。垓下之战是公元前203年至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战争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这场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和结果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战争背景
楚汉之争是秦末民变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争夺天下而发生的一系列战争。起初,项羽以少胜多、勇猛善战而闻名于世,灭亡秦朝、分封诸侯、攻占关中等,成为天下最强大的诸侯。刘邦则以智谋、韬光养晦、团结诸侯而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两人由盟友变为敌人,展开了长达四年的生死搏斗。
楚汉之争经过了多次大规模的战役,如巨鹿之战、鸿门宴、彭城之战、荥阳之战、成皋之战等。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公元前203年(汉高帝四年)八月,项羽率领十万楚军被刘邦和诸侯军围困于固陵(今河南省固始县)。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项羽得到江南地区,刘邦得到江北地区。这看似是一场平分秋色的和平协议,实则是刘邦暂时退让以图后发制人的谋略。
战争起因
然而,刘邦并不满足于和议的结果,他认为这是天亡楚之时,不如趁机消灭项羽。他采纳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议,撕毁鸿沟和议,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他还以加封土地为报酬,搬动了韩信、彭越等诸侯王出兵合击楚军。
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被汉军及诸侯兵围困数重。这是一场危急存亡的战役,项羽面对着强大的汉军,不得不拼尽全力,奋力一搏。
战争过程
垓下之战分为三个阶段:汉军攻楚、四面楚歌、乌江决战。
汉军攻楚
汉军由韩信统领,共计三十万,分为五个部分: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楚军由项羽统领,共计约有十万。韩信先率前中军与项羽交锋,不利,退却。孔将军、费将军纵兵夹击,楚军不利,韩信乘势再次攻上去,大败楚军于垓下。这是一场激烈的战斗,汉军以多胜少,楚军以死相拼。
四面楚歌
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这是一场心理战,汉军以声音打击敌人的信心,楚军以血肉抵挡敌人的追击。
乌江决战
项羽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迷失道路,问一田父,田父欺骗他说“左”。左边是大泽中,项羽陷入其中。汉军追及他,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羽自知不得脱生,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年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今日孤身而还,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令从骑皆下马步战,斩*汉兵五百余人后,乃挥剑自刎而亡。这是一场悲壮的战斗,项羽以一己之力抗衡千军万马,最终不屈而亡。
战争结果
垓下之战后,汉军全歼十万楚军,楚地皆降汉。刘邦安葬项羽于谷城后,在定陶夺取了韩信的军权,并于正月徙封韩信为楚王。 公元前202年(汉高帝五年)二月甲午日(公历3月28日),刘邦称帝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的汜水北岸(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官堌堆),建立西汉,并于同年八月迁都长安。这是一场统一的成果,刘邦以仁义、宽厚、恩泽而得天下,建立了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
战争评价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垓下之战,也展现了刘邦和项羽两位英雄的不同风格和命运,刘邦以智谋、韬光养晦、团结诸侯、顺应民心而最终成就帝业;项羽以勇武、霸气、专横暴虐、违背民意而最终走向灭亡。垓下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也是一场永载史册的经典之战。
正所谓:
垓下楚军尽,汉王称帝时。
项羽归谷城,刘邦迁长安。
这首诗句概括了垓下之战的始末和影响,也表达了对两位英雄的敬佩和惋惜。垓下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也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