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是五年级语文下册部编教材第六单元第十七课。
《跳水》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文章主要写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又去戏弄船长的儿子,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不知不觉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情况十分危险。在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逼儿子跳水。这一沉着、机智、果断的处事方式,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课文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往回航行,水手们拿船上的猴子取乐。猴子越发放肆起来。“帆船”“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等信息,为后文孩子遇险及船长逼孩子跳水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了故事的经过:猴子抢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并做出各种怪样逗孩子生气,在水手们笑声的助推下,孩子为了把帽子抢回来,竟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走上最高的横本,陷入了极端危险的境地。第三部分(第5、第6自然段)写了故事的结果:船长看到了这一危急情况,马上用枪逼孩子跳入大海,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课文插图
课文在情节的安排上十分巧妙。一方面具体而细致地描写了猴子“放肆”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辅以水手们“取乐”的笑声,在猴子的逗弄下和水手的笑声中,孩子从“笑得很开心”到“哭笑不得”,再到“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心情不断变化,直至不知不觉陷入了险境。文章对猴子逗弄孩子的过程描述得最为详尽,着重描写猴子的动作,以充分表现其任意妄为的“放肆”行径,因此,猴子是惹孩子生气的直接原因。对于水手,文章着墨不多,只是围绕“取乐”,将其笑声穿插其间,这笑声是促使猴子行动放肆的原因,更是让孩子不管不顾走上桅杆顶端横木去追猴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猴子和水手的双重影响下,孩子的自尊受挫。文章通过描写孩子的表现,将其爬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心情变化过程一步步展现在读者眼前。虽然故事涉及的人物较多,但主次有别。环环相扣,感染性强,孩子的心理变化和生命安全始终扣人心弦。
课文插图
故事以“跳水”为题,而这一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关键人物-----船长, 都是在文章的结果部分才出现,这不同于有些文章全篇围绕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展开叙述,是本文在表达方面的特色之一。将关键人物安排在最关键的时刻,即孩子命悬一线、水手们都手足无措的情况下出场,更有利于加深读者对船长的认识和对事件意义的理解。而且文中对船长言行的描写非常简洁,只用少量的动作和语言,就充分体现出船长反应的敏捷,语气的坚定,符合当时危急的情况。船长的做法看似残酷,但联系当时孩子的状况和所处的环境,不难发现,这一决定的背后,蕴含着一位船长极其丰富的航海经验、沉着处事的惊人智慧和当机立断的非凡勇气。
课文插图
课文所配插图表现了孩子在横木上行走的情形,有助于学生认识帆船的构造,理解孩子的危险处境,想象故事情节发展中的画面。
(来自教师教学用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