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幅国宝级的传世名画,是宋朝一个叫张择端的画家画的《清明上河图》,该巨作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区别于传统国画只用水墨的习惯,张择端用了绢本设色。
有了颜色,也让这幅图上的细节也更加生动了。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民俗画,记录的是今河南开封,当年北宋的都城汴京城内,百姓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北宋繁荣的社会形态。
细节满满在这幅五米多长的画卷里,描绘了人、动物,各种建筑和交通工具,北宋的特色在这里都一览无余。原画现在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不过,电子版的图,在网上都能看到。
画中人物众多,神态行为各有不同,没有重复的两个人,要是将画放大一百倍,去研究画中人物,会发现一处尴尬的细节,让人在想笑的同时,又不得不感叹作者的观察之细微。
图中能看到,汴京相当热闹,清明节那天,大家都要出来赶集,是宋朝时期民间的风俗,所以当天街上看起来十分拥挤,正是这种繁忙和拥挤,给了作者灵感。
清明上河图里,总共有1600多个人物,200多只动物,能看到汴京城内的街景,城郊的风光,和汴河上的忙碌,这些人和动物分布在这三个部分,各司其职。
远方有一支驼队,载着沉甸甸的货物缓缓向闹市走来;码头有商船,工人们在准备卸货;而桥上,密密麻麻全是行人,他们或许在看热闹,或许在等着过桥,每个人手里都有在忙的事。
各个商铺里,买家和卖家正在交易。一切有条不紊,有来有往。有活干,有生意做,表示经济是没问题的,人人都有饭吃有衣穿,正好说明北宋的繁荣。
有人在戏台上表演,观众看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还有人三五朋友一伙,在树下闲聊、纳凉,生活好不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