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金丹丹 通讯员 项喆
“你看了什么?”周日中午,杭州的陈女士边准备午饭边和六年级的女儿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新买的半只土鸡刚下炖锅,她左手捏了一块湿漉漉的生姜放在砧板上,女儿正在说昨天读的书,她依稀听到“挪威的森林”五个字,怔了怔:“什么森林?”
“老妈,你糊涂啦。《挪威的森林》啊,村上春树的。”女儿重复了一遍。
“你……怎么会看这本?”陈女士心里一沉,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哪里拿的?”
“我们家书架啊。你不是很喜欢村上吗,他的小说都齐了。我昨天做完作业翻了一下,不大喜欢,故事好丧啊。”女儿没有发现老妈的异样,开始聊书里的人物。
“完了完了!书里大段不可描述的性描写,她都看到了!天哪!”陈女士感觉遭受了暴击,又深深自责自己没把书收好。她想起自己高二时第一次看这本书,内心遭受的冲击,而女儿,才六年级啊,这怎么办!
女儿看到了吗?还是直接略过了?看到哪个程度?
她旁敲侧击,想从女儿的言语中搜索出内容,但女儿神色如常。
“女儿一点都没有提到小说里的性描写,不知道是她真没注意到还是假装镇定。我急死了,但又不敢开口细问,也问不出口。我们和女儿的学校都很重视性教育,但正统的性教育和小说里的情节描写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过了个恍惚的失眠的周日后,陈女士又急又悔,向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求助,“怎么办?小朋友会这样学坏吗?该怎么弥补?”
爱看书的细致妈妈“翻船”了
陈女士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自己很爱看书,也很爱给孩子买书。“我们对她的阅读很重视,从小到大,给她看的书都是精挑细选,肯定是符合她这个年龄的。”
对于四大名著的阅读,她也有自己的看法。“虽然四本的艺术成就都很高,但女儿小学阶段,我只推荐她看原版的《西游记》和《红楼梦》。这两本小说里的人物有童心,适合孩子来看。而《三国演义》中的人充满心术,《水浒》里的人‘有凶心’,我觉得原版对小学生不太合适,所以我给女儿的是适合少年儿童的改写版。”
再比如莫言,也是陈女士喜欢的作家。“但莫言的大部分小说,都涉及性描写,我不敢现在推荐给女儿,要等她长大了再看。我专门给她买了一本《莫言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是从他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有童年野趣、动物故事、阅读往事、亲情等等,比较符合孩子的认知。”
来源:视觉中国
这个寒假,除了老师推荐的数目外,陈女士还带女儿去了书店几次,因为女儿喜欢科学、历史,自己挑的书基本也是这些。
“她的书,专门是放自己的书架里,我们大人的书她一向没什么兴趣。”陈女士没想到,一向细致的她竟然“翻船”了,她苦恼地说,“我们放在自己书架上的也是一些名家作品。我特别喜欢小说,她爸爸喜欢历史,搬了几次家,留下来的都是精品。我们还开玩笑,女儿把这些书都看完,以后写文章不用愁了。还是粗心了啊,成人的书,还是有别……”
有家长严控阅读书目,有家长不以为然
陈女士的苦恼,很多小学、初中家长都遇到过。
不少名作中,会多多少少涉及到性描写、暴力描写等等让家长们焦虑的段落。
70后家长张女士就深有体会。
“我小时候,阅读是自由的。爸妈不会管我看了什么书。初一时看《茶花女》、《洛丽塔》,震惊了。后来到了大学,聊起小时候读书,爸爸也觉得,不少书我看太早了。”在张女士看来,至少在孩子高中前,有比较细致的阅读指导是必须的。
“特别是涉及到情情爱爱的小说,我觉得不适合孩子过早看,孩子的心智不成熟,会有副作用。”张女士说,儿子出生后到现在读小学高年级,看的书都精心挑选,把一些好作品但不适合儿子目前读的书都藏了起来。
80后的黄女士对此则不以为然。
“小时候没有太多书看,三四年级就开始翻舅舅的书柜。四年级暑假把四大名著看完了。小学啥书都看,印象比较深的有《家春秋》《安娜卡列尼娜》《青春之歌》,还翻了舅妈当时迷恋的琼瑶的言情小说。”黄女士说,“初一时超爱鲁迅,看张爱玲,迷上菲茨杰拉德,后来又看武侠……小时候看了好多成人觉得当时不宜的书,但那时候关注的是情节,觉得故事有意思,对情情爱爱的、或者比较黑暗的部分并没有太关注。看了也就看了,我也没有变坏呀。”
黄女士的观点是,小时候看的积极的图书够多,偶尔有比较负面的内容,影响也不会太大,“多看好的书,自己会有判断,就自然而然能分辨出不好的书,也会敬而远之。而且对于小学初中生来说,情节更重要,孩子才不会看那么细。”
小说中有性描写,是否适合青少年看
作家莫言曾被中学生提问,他的小说中有一些性描写,是否适合中学生看。
莫言解释说,因为他开始写作时已是一个成年人,感觉到文学作品里有关爱情、性的描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对人性的描述和刻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要塑造一个非常丰满的人物,那多少要涉及到这样一些描写。他表示,当时自己写作的时候也没考虑到自己的书现在会被中学生和小学生来阅读。
莫言说,他也了解到网络上有一些影视、文学作品远比自己写得更 “露骨”,怎样控制“这样的东西”,让它不至于影响到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一个全世界都需要关注的问题,有些事情仅靠作家是无法控制的。
他还给出了最直接的建议——目前不要读,可以读一些写母亲的,写乡村风景的,长大结婚后再读我的小说。
在杭州市天长小学的丁琳老师看来,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并不适合青少年太早阅读,家里有涉及的图书,家长可以提前注意一下。如果发现孩子看了不合适的书,也不用太过紧张,一些经典作品中会有性描写等“少儿不宜”内容,也会有立意、表现形式上独到的一面。
“家长担心的那些点,可能孩子在阅读时并不会去特别关注。”但家长必须“主动出击”,和孩子交流,不能羞于开口,只有和孩子聊了,才能知道孩子最关注的书中内容,孩子读后是否有困惑、烦恼,了解是否对孩子有负面的影响,做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孩子表示,书中一些细节读不懂或者不堪入目,家长也要诚恳地跟孩子说,因为这是成人的世界,长大后慢慢了解。另外,家长还可以找一些积极阳光的同主题图书推荐给孩子,了解文学、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
“爱情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孩子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用‘堵’的方式行不通。而对美好的情感,孩子们是向往的,这些都很正常。”丁老师建议,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多给予情感上的关注。
同时,丁老师发现,现在中小学生的性教育有了普及和发展,但在内容上存在不足。“目前的性教育主要涉及对生理结构的认识,而在其他的科普方面还不够,孩子接触到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在科学知识上是不匹配的,这也需要老师、家长进一步来探讨,如何更全面科学地做好性教育。”
杭州中学语文老师沈云建议,阅读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情况来选择。小学阶段,可以开始阅读故事书,并且形成自己的观念。中学阶段,从“学会阅读”过渡到“在阅读中学习”,实现质的飞跃。不同孩子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方法有差异,所以对孩子的阅读读物要有所规划,有所选择,进行个性化阅读。同时,营造家庭亲子共读、彼此分享的氛围。
“六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青春期,在阅读中遇到一些超越年龄的内容,家长也不必过于恐慌,因为经典作品并不以性描写为主要目的,性描写仅仅是为了情节需要,为了塑造人物等等,家长可以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和孩子坦诚地沟通、正面地引导,帮助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沈老师也分享了多种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名著的能力。如用摘抄法,来训练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批注式阅读法,来提高阅读效率和语文能力;选择性阅读法,来提高阅读收获;如精读与细读的结合等等。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