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康骞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应然之举,也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要阵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然担负着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责任。因此,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思政课,既是落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方向,更是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必要工作。
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从国家层面讲,新时代思政课融入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深入领会和学习宣传*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既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通过思政课普及*法治思想,有利于当代青年正确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利于当代青年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有利于当代青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提高政治站位和法治素养并将这一重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自觉成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
从高校层面讲,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而立德不仅包括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的培养,也应包括培育法治精神和法治素养。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和重要渠道,坚持思想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推进则是题中应有之义。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思政课,推进思政课教学与*法治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保持同频共振,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推进落实,有利于思政课的守正创新,有利于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塑造。
从个人层面讲,这是全面提升青年学生法治素养的现实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持续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前提。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其法治素养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可见,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课堂,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其中,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法治意识,有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政课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把牢正确方向。**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最根本保证。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思政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弘扬法治精神的主渠道作用,将法治与德治有机融合,实现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在正确道路上同向同行。
二是紧扣思政课程特点,做到有机融合。目前,高校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青年学生,开设了多门思政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法治教育的关联程度不一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政课程时,要坚持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立足于不同思政课程的科学定位、内在逻辑、学科特征和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把法治相关内容嵌入其中,做到精准融入、科学融通、有机融合。
三是紧贴青年学生实际,注重教学实效。2021年3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新时代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在追求知行合一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政课时,要紧贴青年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注重把握学生发展需求与教学目标、学生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学生法治意识与成长成才之间的关系,灵活采用课堂讲授与现场体验相结合、现实课堂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学实效和学生的获得感。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从融入主体来看,重点是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本领。**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是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关键力量和实现主体。要积极树牢法治信仰,厚植法治情怀,培养法治思维,拓展法治视野,提升法治素养,努力用信仰法治、追求法治、坚守法治的人格魅力和坚定信念感染和引导学生。要主动学懂弄通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内涵实质,特别是要深研细读*法治思想,全面理解、精准把握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核心魅力和实践价值,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从而引导学生真信、真学、真用。要创造性地转换教学话语体系,注重用学生听得懂、易接受的教学语言,把理论讲透彻、把道理讲明白,切实提高融入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真正根植于学生心中。
从融入内容来看,重点是将*法治思想全面融入教学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也指出,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在于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实际,将*法治思想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完善思政课教学体系,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精神,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融入方式来看,重点是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要充分运用灌输讲授式、互动启发式、情景模拟式、案例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网课、慕课、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特点和社会实际,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代入感和互动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注重联动“四个课堂”,通过强化第一课堂、活跃第二课堂、延展第三课堂、抢占第四课堂,做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行感人、以网聚人,持续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格局。
来源:《人民法治》杂志4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