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赤道日晷完美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因为它就是一个极简版的地球仪,晷盘代表赤道,晷针指示地轴,太阳绕轴“转动”,太阳视运动轨道平面与晷面平行,这样才能保证太阳光线与晷面夹角α不变,影长l=hcotα,α不变,影长l不变。故一天之中,晷针的影子等速且等长;
网上的谬误还不限于此。根据“朴实”的生活经验,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成反比,得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晷影最短,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晷影最长的结论,又一次将杆影与赤道日晷晷影混为一谈。如图,一年中,随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变化,太阳与晷面中心(地心)夹角(就是纬度)也在变化,根据影长l=hcotα,冬夏至α最大(23.5°),影长l最小,故不同日期,影长在变化,夏至日和冬至日,晷针的影子最短;
自信地说一句,这才是赤道日晷计时的原理和规律!
说到日晷的历史,我就不自信了,毕竟我是一个地理老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也是一个网上的“知识搬运工”。日晷在亚洲的发展是和西方并行的这个论点就来自网上根据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见第4卷第一分册的“天文仪器的发展”)里的论证。但我还是有一丝怀疑的,地平日晷是将赤道日晷均匀的刻度投影到地面的,要用到复杂的函数转换公式tan α = tan t * sin Φ(设某一时间刻度与12:00之间的夹角为α,太阳时角为t,当地纬度值为Φ),按照人类的认知规律,一般是由简单到复杂,因此,我个人以为赤道日晷应该要比有精确刻度的地平日晷出现的早,按李约瑟赤道日晷是中国人发明的说法,最早利用日晷精确计时就非中国人莫属了,毕竟李约瑟还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说了一句大实话:赤道式日晷是所有日晷中最准确的一种。
就在为写这篇文章上网时,突然被一幅宋代的可随纬度调节赤道面板的日晷照片震撼到了。看它第一眼,几乎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它不就是宋版的“活动日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