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为什么杀范雎,秦王为什么要杀范雎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1 07:08:46

1、云梦秦简出土前,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以为范雎是病死的。其主要是根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范雎最后主动将相位让给蔡泽,其让位的原因是由于蔡泽对他陈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的道理,并且用商鞅、吴起、大夫种等人功成不知身退而遭祸的事例,劝说他“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观,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候,世世称孤,而有许由、延陵季子之让,乔松之寿”。范雎听了这番话,就称:“善。吾闻欲而知不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先生幸教雎敬受命。”故范雎主动向秦昭襄王提出:“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其人辩士,明于三王之事,五伯之业,世俗之变,足以寄秦国之政。臣之见人甚众,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闻。”昭襄王经过与蔡泽谈话,很赏识蔡泽,拜为客卿,应候因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病笃。范雎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划,遂拜为秦相。

秦昭襄王为什么*范雎,秦王为什么要*范雎(1)

2、范雎辞相的原因,说来话长。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白起发兵进击韩国的野王城,野王投降,使韩国的上党郡同韩国的联系被切断。韩国上党太守冯亭见通往本土的归路已绝,就以上党投赵,求得赵的保护,赵国接受了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由此,秦国与赵国发生了激烈的大规模战争,即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中,他采取迂回、运动的战略战术,大败赵军,坑*俘虏四十余万人,举世震惊。

本来,长平之战后,形势对秦国极为有利。白起准备乘胜灭赵攻韩。公元前259年10月,秦军再次攻占上党,接着白起命王龁率一路军攻赵武安皮牢,命司马梗另率一路军攻太原。白起自己则率主力留在上党,准备进攻邯郸。但是,等了两个月,得到的却是罢兵的命令。原来,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话,认为秦军在外已久,应让士兵休息,并允许韩、赵割地讲和。白起无奈,只好班师回国,乘势灭赵的计划成为泡影。白起乃魏冉举任和亲善之人,本对范雎进言于昭襄王而使魏冉被逐出政坛心存不满,这次白起即将到手的战功又被范雎搞掉,想必白起很愤怒。从此,两人的矛盾日益尖锐。

秦国约定的退兵条件是:割韩垣雍、赵六城。但是,秦国退兵后,只是韩国献出垣雍,赵国则不愿意割六城,还联合齐等国以抗秦。为此,秦王又要派白起率兵伐赵,但白起一方面因为对范雎不满,另一方面认为伐赵的最佳时机已经丧失。赵军有备而守,同仇敌忾,且赵四处活动,结亲魏、燕,连好齐、楚,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白起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昭襄王主意已定,根本不听白起的劝告,派五大夫王陵率兵伐赵。王陵军进攻邯郸受挫,将卒多有伤亡。这时,秦昭襄王又想起了白起。可白起一则由于负气,二则看到这次贸然进攻取胜无望,索性称病不起。昭襄王令白起代替王陵,白起托病不肯,而前线节节失利,昭襄王心急如焚,便令范雎亲自劝说白起。白起虽然很反感范雎,除托病不就以外,还是以大局为重,客观分析了此次伐赵绝无得胜可能的原因。范雎早就准备用自己的私党郑安平代替白起,所以范雎没有按白起的分析失败原因,劝说昭襄王退兵,反而曲意以激怒昭襄王。昭襄王在范雎的煽动下,大发雷霆,表示没有你白起,我照样能灭赵,立即派王龁代替王陵,并增加军队,继续进攻邯郸。可事与愿违,赵国防御极强,各国援兵陆续而至,王龁在邯郸胶着八九个月之久,毫无进展,兵卒死伤甚多。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一意孤行的昭襄王又亲自到白起府邸,强令白起出山。昭襄王甚至说:“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话说到这个份上,白起不得不把自己的看法和盘端出,他说:“愿大王览臣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但是昭襄王根本听不进去,以为白起傲慢故意看他笑话,当即削去武安君之爵位,贬为士伍,并迁之阴密(甘肃灵台县西)。由于有病,白起当时未离咸阳,过了三个月,秦军在前线失败的消息传来,昭襄王更是迁怒于白起,命他立即起行,不准留在咸阳。白起只得带病起程,范雎和其同党又对昭襄王说,白起心中不满,其意怏怏。昭襄王令使者立即追赶白起,在咸阳西十里之杜邮将白起赶上,使者按照昭襄王吩咐令其自*。白起乃引剑自刭而死。卫先生和司马错的孙子司马蕲同死。范雎作为纵横家,在昭襄王与白起之间挑拨离间,最终导致一代名将自*身亡,这对秦国是一大损失。

秦昭襄王为什么*范雎,秦王为什么要*范雎(2)

后来,赵与魏结为同盟,魏王曾应赵王之请,派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但在秦国的恐吓下,魏王又下令晋鄙停止进发。后来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魏无忌窃符救赵,魏无忌挑选八万精兵,去解邯郸之围。平原君赵胜又带领宾客出使楚国,晓以利害,使楚国派大将景阴率领救赵大军赶往邯郸。韩国则趁机向秦国进攻,“救赵新中”。多数国家站在赵国一方,并有实际行动,这使得秦赵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赵国。

秦军主力在王龁、郑安平率领下进攻邯郸,并以将军张唐为偏师攻魏,攻魏军队取得一些胜利,这使邯郸城内更加紧张。楚、魏援军尚未赶到,邯郸城“民困兵尽”,“炊骨易子而食”。本来就不想救赵的魏王,又派人前来劝降,让赵王尊秦为帝,以使秦国撤兵。但魏王的投降论调受到了鲁仲连的痛斥,赵国军民也不愿向秦国低头,为鼓舞士气,平原君赵胜将家财散给士卒,令夫人以下编入军队,表示共赴国难。由此,征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大大加强了赵军的战斗力。

赵国邯郸城内军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一直坚持到魏、楚援军的赶到,才开始了一场激烈的会战。公元前257年,秦、赵、魏、楚在邯郸城下鏖战,赵军在内,军民同仇敌忾,奋勇冲*,魏、楚援军在外,猛烈攻击秦军,在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主将王龁败逃,郑安平所率两万秦军被围得水泄不通,只得投降赵国,后来被赵封为武阳君,二年后死于赵。

公元前256年,秦又继续向韩进攻,取阳城(河南登封东南)。这时秦国驻守河东的是王稽。范雎入秦时,曾依靠王稽进见昭襄王,故范雎举任王稽为河东守,但王稽却与诸侯国私通,出卖秦国,因此,在邯郸大败不久,秦国在河东也遭到魏、楚联军的打击,以致于河东和太原郡皆从此失守。

秦昭襄王为什么*范雎,秦王为什么要*范雎(3)

3、范雎保举郑安平和王稽,是报私恩废公义。

燕昭王和乐毅组织的五国伐齐,使齐国几近灭亡,但田单复国后,齐国又重新崛起。曾参加五国伐齐的魏国,看到齐国复兴,惧怕齐国对其报复,就想与齐国重归于好。于是,魏昭王决定派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随从也一同前往。然而,齐王根本不答应原谅魏国,须贾、范雎受到冷遇,在齐国逗留了几个月后回到魏国。虽然如此,但范雎的辩才给齐襄王留下了深刻印象,齐襄王还专门派人向范雎致敬,给范雎送去了丰厚的礼物,包括十斤黄金和牛肉美酒之类。范雎深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敢接受,一再推辞。须贾知道后,大为光火,主人不受待见,下属却受到如此隆重的礼遇,这不是让自己难堪吗?他认为范雎一定吃里扒外,所以才得到如此丰厚的馈赠,就令范雎只能收下牛肉美酒之类的美食,黄金必须坚决退归去。

须贾出于嫉妒和没有完成外交使命的诿过心理,就向魏国的相国魏齐汇报说,范雎吃里扒外、捞取好处,以假借相国之手惩治范雎。魏齐是个不辨是非的纨绔子弟,听后勃然大怒,为以儆效尤,他安排了盛大的酒宴,就在宴会上令人对范雎严刑拷打。范雎被拷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又用席裹弃于茅厕,让宾客往上撒尿。范雎装死,被抛于郊外。返家后即托好友郑安平将自己藏匿,化名张禄,并让家人举丧,使魏齐深信自己已死不疑。半年后,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访魏。郑安平设法让范雎暗同王稽会面。经交谈,王稽发现范雎是难得之才,决定带范雎和郑安平入秦。到了秦国经王稽从中牵线搭桥,为其美言,范雎得以与昭襄王面谈,受到昭襄王赏识,后来拜范雎为相。因为郑安平和王稽对范雎有恩,范雎寻机报答他们。

按照秦律,郑安平投降敌国是死罪,范雎作为保举之人也应处死,但昭襄王与范雎关系极其密切,不想处死范雎,并不准提及郑安平之事,以慰其心,范雎算是受保护过了关。范雎入秦后,贡献了“远交而近攻”的统一天下的策略,并取得了初步胜利;他主张强化王权,限制封君贵族权力,结束了魏冉家族的专政,使昭襄王独揽大权,昭襄王很是感激。他自己也登上了相位,“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权势炙手可热。昭襄王对其极为尊宠,曾对平原君说:“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

但是,郑安平降赵后二年,范雎保举的河东守王稽又里通外国,昭襄王大怒,范雎恐,惧诛,乃谢病请归相印,荐蔡泽于王。秦王以蔡泽为相,号刚成君。同年范雎卒。至此,似乎范雎病死无异议。

秦昭襄王为什么*范雎,秦王为什么要*范雎(4)

4、范雎被处死。云梦秦简出土后,出现了“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的记载,人们有理由认为范雎与王稽是被处死的。

按照秦律“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郑安平率部投降,王稽私通外敌,都是死罪,保举之人也是死罪。昭襄王不会再容忍范雎,否则他怎么强化法治、打造虎狼之师?怎么向国人交代?作为一国之君,还怎么治国理政、取信于民?还怎么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所以,王稽弃市,范雎必不得善终。

对此,《战国策》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王稽为河东守,不礼于军吏。秦人庄谓王稽曰:“君何不赐军吏乎?”王稽曰:“吾与王也,不用人言。”庄曰:“不然。父之于子也,令有必行者,有必不行者。曰去贵妻,卖爱妾,此令必行也。因曰毋敢思也,此令必不行者也。守闾妪曰:某夕孺子内某士,贵妻已去,爱妾已卖,而心不有欲教之者,人心固有。今君虽幸于王,不过父子亲,军吏虽贱,不卑于守闾妪。且君擅主轻下日久矣。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无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王稽不听。军吏穷,果恶王稽杜挚以反。秦王大怒而欲兼诛雎。雎曰:“臣,东鄙之贱人也。开罪于楚魏,遁逃来奔。臣无诸侯之援,亲习之故,王举臣于羁旅之中,使职事。天下皆闻臣之身与王之举也。今愚惑与罪人同心,而明诛之,是王过举显于天下而为诸侯所议也,臣愿请药赐死,而恩以相礼葬臣。王必不失臣之罪而无过举之名。”王曰:“有之。”遂弗*而善遇之。

秦昭襄王为什么*范雎,秦王为什么要*范雎(5)

范雎不愧是纵横家,善言而易动人心。秦王本来想将王稽、范雎一起弃市,只是觉得范雎所言有道理,才没有进行“明诛”,而是暗中“请药赐死”而表面则“以礼葬之”的办法,执行国法。有之,有道理,即范雎说的话有道理。善遇之,妥善优容处理,即暗中赐死,表面礼葬,此举保全了范雎和昭襄王的英名。

人们不禁发问:太史公写范雎之死为何用曲笔?我的理解是,太史公喜欢写困厄造英雄的故事,乐于塑造身残志坚的形象,寄托司马迁自己的身世之感和理想,以及生死观、价值观。比如写张仪、苏秦两大策士纵横天下,是也。

《史记》说张仪和苏秦是同学,跟鬼谷子一起学过纵横术。苏秦主张诸国联合以抗强秦,合众弱以攻一强,即合纵;张仪则主张强国拉拢一些弱国进攻另一些弱国,事一强以攻众弱,即连横。由此,两大策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纵横捭阖,各显神通,玩弄列国诸侯于股掌之间,并在博弈中平步青云,致位富贵,使天下人争相羡慕效仿。

其实,张仪比苏秦早死25年之久,两者并无交集。

司马迁也知道自己笔下的苏秦并不真实,但为什么还要如此行事?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勿令独蒙恶声焉。司马迁因为苏秦成长不容易,有过人之处,不想让他再蒙受嘲讽谩骂的坏名声,故成《苏秦列传》。韩兆琦教授主编的《史记笺证》认为,司马迁所写的《苏秦列传》尽管不能当作信史看待,但这篇传记是司马迁的社会理想与其价值观、审美观的集中体现。苏秦的故事实际上寄托着司马迁自己的身世之感和生死观、价值观。

这是一个困厄造英雄的故事,与范雎病退一样,带有个人的价值偏好和主观色彩。秦攻打邯郸失败,河东和太原郡失守,与范雎任用私党有很大关系。郑安平、王稽都是范雎保任,郑安平为将军,王稽为河东守。按照秦律“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王稽私通外敌,郑安平率部投降,都是死罪。因此,在公元前255年,范雎就同王稽一起被处以死刑。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感情用事的地方。范雎被拷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又用席裹弃于茅厕,其不幸遭遇与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同样不堪,司马迁乐于塑造身残志坚的形象。看罢“困厄造英雄”的故事,你会更认为范雎是被处死的,况且出土的睡虎地简已证实:(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藏于湖北博物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