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一生励精图治,南征北战,开创了“康乾盛世”,为中国版图的奠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人总有老死的一天。康熙末期,感到自己身体衰老,于是也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早在1675年,康熙才在位十四年,康熙帝就按照汉族王朝的传统,册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yìn réng)为皇太子。康熙帝对胤礽非常疼爱。为了培养胤礽,康熙帝让大学士张英、理学家熊赐履为其讲学,朝夕随从,加以指点。为了让胤礽了解民间疾苦,康熙帝每次巡查地方都带着胤礽。康熙外出或者亲征时,就让胤礽监国,留守京师。
但随着胤礽逐渐长大,康熙帝发现他不太适合作为继承人。1690年,康熙亲征噶尔丹,在半路上生病,于是胤礽到行宫请安。康熙帝发现胤礽“略无忧戚之意”“绝无忠爱君父之念”,于是对胤礽产生了疑虑。此后,康熙开始限制和打压太子一党。
1697年,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为了防范胤礽,康熙将太子身边的一些侍从处死或拘禁,标志着胤礽的太子之位发生了动摇。1702年,康熙南巡,胤礽因病留在德州,康熙就派遣索额图(胤仍的外祖父)来侍奉胤礽。到了第二年,康熙突然处死了索额图,理由是他结成“太子党”。
为什么康熙帝对此事非常敏感呢?康熙一生一直以明朝的灭亡作为教训,他担心清朝也会形成明朝那样的党争,导致朝廷混乱。因此,康熙一旦发现朝廷出现了结党营私的现象,就会狠心打击,决不姑息。
另外,皇太子胤礽自幼娇生惯养,染上了许多毛病,康熙皇帝也看在眼里。康熙曾经指出胤礽“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难出诸口,联包容二十年矣”。1708年,康熙皇帝在塞北围猎,随行的皇十八子胤祄病重去世,君臣都面有忧色,只有胤礽面色如故。不仅如此,胤礽还时常逼近康熙营帐,窥视康熙的行为。这样康熙感到不满十分不安。
回到京城后看,康熙下令废除胤礽太子之位,幽禁于咸安宫。胤礽被废后,康熙的诸子见太子之位空虚,于是纷纷参与了太子之位的角逐。凡是已涉足政治舞台的皇子基本都卷入了这场斗争,不过主要的人物是大阿哥胤禔、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
胤禔剧照
首先是长子胤禔,蠢蠢欲动,提出“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结果遭到了康熙的严厉斥责。胤禔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人,他才华横溢,“且有许多优秀品质和极好的天性”,他多次跟随康熙巡幸各地,驰骋疆场,处理政务。然而现在他说出这样的话,让康熙意识到他是一个不念手足之情的人。
胤禔遭到斥责后,又向康熙推荐八阿哥胤禩,说看相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此事更是让康熙惶晃不安。不久,发生了“胤禔案”:有人告胤禔与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勾结,用咒人之术来迫害胤扔。此事不知道真假,但胤禔成为了牺牲品。他被革除了王爵,幽禁于府内,他的政治生涯就这样结束了。
与此同时,胤禩也遭到了牵连,遭到了康熙的猜忌。胤禩自幼聪慧,且甚晓世故,他从小爱好学习,练就了出色的汉文、书法功底,又擅长骑射。他广为交往,和众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厚,在江南文人中有极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