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黄茜&陈飞虎,2019
Ostwald作为元老级的色彩体系,早在1919年就由德国化学家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发表(热知识,这位Ostwald曾以“在催化作用与化学平衡和反应方面的工作,以及由氨制硝酸的方法”获得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我们大学化学中提到的“奥斯特瓦尔德稀释定律”就是此人的杰作之一)。
二十四色相环
这一色彩体系主要根据画家的调色原理,以红、绿、黄、蓝和四间色共八种颜色为基色,将每色三等分,组合成二十四色相环。接着,以纯色F、黑色B和白色W作为变量构成等边三角形(每边的色块占比按倍数增加,共8级,以a,c,e,g,i,l,n,p表示特定含量的白色和黑色,即明暗),只要赋值给F,B,W,且满足W B F=100(%),就可以定量得到具体的颜色。
该色系的色彩表示符号为“色相号 含白量 含黑量”,如浅蓝色16ga表示:含色相为16的蓝色67%(100-g-a=67%),含白量22%(g),11%的含黑量(a)。即Ostwald色彩体系对色彩的赋值公式为“纯色 白色 黑色”。
Ostwald色彩体系
显然,以成比例的增加白色/黑色的成分,并不能囊括所有的颜色。换句话说,我们无法得到全黑和全白的颜色——这一体系的黑不是全黑,含3.5%的白。白也不是全白,有11%的黑。显然,无论是色域还是颜色数量上都受到了限制。
Ostwald色彩体系的色立体等色相面
(仔细看看,full color处的颜色是不是也没想象得那么纯?)
这种限制本质上是对数学公式的过度依赖造成的局限。那么,摒弃公式,单纯凭肉眼感知是不是会更佳?
瑞典色彩中心在Ostwald色彩体系基础上对等色相面的颜色明暗划分进行调整,从由公式等比例决定到由感觉判别,称为“NCS”色彩体系。这一颜色体系将人感知到的颜色变化作为创建色系的基础(这一体系的颜色分布看起来更舒服渐变,正是因为其凭感觉分级,更接近人对颜色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