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载,有一行人经过武阳,在路上遗失了一件衣服,走了几十里以后才发觉,心中很是着急。有人劝慰他道:“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一定可以找到原物。”那人就赶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
人们形容社会风气好,在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拾去占为己有,就叫“路不拾遗”,也作“道不拾遗”。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春秋时郑国的公孙侨(字子产),当了五年宰相,把郑国治理得很好,出现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
《史记•商君列传》说: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战国策•秦策一》也说: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孔子家语•相鲁》说:孔子当鲁国的代理宰相时,虽然为期很短,但是政绩显著,“男女行者别其途,道不拾遗”(男女谨守礼教,分开走路,失物也没人要)。
《*选集》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说:“农会势盛,地方牌赌禁绝,盗匪潜踪。有些地方真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夜不闭户”,夜里不用关门,形容社会治安良好。常和“道不拾遗”连用。语本《礼记·礼运》:“……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