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受个体的局限,受肉体的局限,把他的精神捆住了。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这话放在现在也很真实,甚至比那时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除了个人喜好以外,归其根本是因为很多人的心中无追求,审美无标准。
一个内心丰满有理想的人又怎么舍得把时间分配给毫不相*陌生人?
叔本华说,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
哲学家邓晓芒是以初中生的身份考取研究生的,在那个年代极其不简单。他白天搬砖,晚上学习,学哲学,学德语,甚至在挑粪的时候还要回忆刚学的单词,这才给了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的妹妹残雪是国内先锋派女作家,年轻时白天做裁缝、当工人,晚上伏案写作学英语。坚持了几十年后,她终获诺奖提名。
越是有成就的人,就越知道自己的时间应该在哪里,自己应该做什么。而这些人都有一个特性:懂一些哲学,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要懂得这些,除了看一些哲学书外,看名家交流也是一种方式。
最近,文学家残雪和哲学家邓晓芒兄妹共著的书《于天上看见深渊》上市了,这本书非常适合残雪的忠实读者看一看,因为书中全盘总结了残雪十几年的写作历程,创作理念,对于理解她的作品很有帮助。
而喜欢邓晓芒老师讲哲学的朋友,也可翻看此书,书中涉及到文学和哲学知识,如感性与理性、自我意识等哲学、文学命题等,就像邓晓芒老师亲自在讲述一般,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即使是对文学和哲学涉猎不深的读者,也可以轻松领略其中奥妙。
本书的内容是11场对话,之所以会有这种对话,残雪在《于天上看见深渊》解释说:晓芒在哲学和美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得我们兄妹有了进行这样一场共同突破的机会。我们的讨论像是拓荒,拓荒者最大的兴奋莫过于在艰苦的挖掘中听到自然的回声。
是的,这是一场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知识拓荒。
残雪笔下的“努斯”
在残雪和邓晓芒探讨艺术中的矛盾时,残雪说,讲作品中的人物是理性人物,美国人就很吃惊。但是不晓得用什么词来描述这个“理性”。
邓晓芒便说:用努斯。
于是两人便针对逻各斯和努斯进行了一番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