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在今天举行的上海大学2022届毕业生典礼上,奥运冠军许昕以这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辞句送给即将毕业的上大学子。迎来建校100周年的上海大学也在今天将新晋毕业生送上了新的人生旅程。
◇ 毕业生选择“国之所需吾之所向” ◇
四年专业学习,让上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18级本科毕业生姚嘉意识到,在基础制造方面中国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国之所需吾之所向”,她选择继续深造,为国家工业强基贡献自身力量。她的同学中,有的赴西部支教,有的投身军旅保家卫国,有的还在学校为抗疫志愿服务。“作为即将毕业的第一批00后,请老师放心,请学校放心,我们将始终与国家紧密相连,与时代同频共振。”作为毕业生代表,她这样表示。
从萌生退学念头到顺利博士毕业,上大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博士毕业生朱聪聪在上大经历了成长的蜕变。初入学校,作为三无科研小白,入学成绩也是垫底,他曾经想到过退学,但导师和师姐给了他深耕学问的信心,让他坚持了下来,并接连在研究中取得了突破。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看到疫情下火车站闸机仍需摘下口罩进行人脸识别,朱聪聪开始想要以科研让疫情防控更为便捷。回校后他扎进实验室调研大量文献,发现改善戴口罩人脸的识别精度可以从五官的精准定位入手,但定位口罩下的五官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几乎是一个研究空白。“既然这是一个空白,那就努力去填补它。”
他下定决心,开展了近一年的科研攻关,终于在60余个候选方案的反复对比中发现,人脸的生理结构具备天然的抗遮挡属性。基于此,他提出遮挡鲁棒的神经网络可精准定位严重遮挡下的人脸五官,该成果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也是上大在相关领域零的突破。
面临毕业选择时,朱聪聪放弃了多个大厂的高薪offer,选择成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曾纠结过,但我问自己,人生想要获得什么?留下什么?我已在上大获得了创新、自强、担当。现在我想留下知识、经验、技术,实现人生从现实到理想的飞跃,教书育人的选择让我豁然开朗。”他说。
◇ 许昕以《少年中国说》为祝福◇
在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到来之际,典礼现场正式发布了“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标识”。上海大学党委*成旦红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荣誉证书。尽管很多毕业生无法在现场参加毕业典礼,但在线上依然收到了来自师生、校友们的真诚祝福。
奥运冠军许昕专门录制了视频,毕业后意味着进入了新的赛场,他祝福上大学子:“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愿同学们强健体魄,以饱满的精神面对一切艰难险阻。”他也将《少年中国说》中的“干将发硎,有作其芒”送给了同学们。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大钱伟长学院的80后院长周全以自身经历激励毕业生。他用数学语言比喻毕业:“如果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从一个存在唯一正确解的线性的校园系统,进入到了扰动无处不在,边界约束复杂,且没有确定解的完全非线性的社会系统,如何在这样一个非线性的世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去尝试去探索。”
他也激励毕业生要选择一条自己喜欢和热爱的路,为自己的人生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做一个执着的人,去感受寻找到最优解的幸福。“只有当自身的固有频率与外界环境形成共振,才能更高效地在这非线性的世界前行。”他说。
◇ 建校百年校长寄语“江山有待,勇担使命”◇
今年是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红色基因,百年淬炼,铸就了上大独特的精神气质。上海大学党委副*、校长刘昌胜院士寄语毕业生,要以自身努力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化危为机成就事业。
“江山有待,勇担使命”是他提出的第一点希望。从上海大学首任校长于右任到钱伟长老校长,江山有待的信念、使命在肩的担当,是上大人始终不变的坚守。刘昌胜说,希望同学们脚踏实地投身社会建设,始终心系人民幸福;把准民族复兴的时代脉搏,奋力走在科技创新、创业创优的前列,让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发展目标紧密相连;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发出属于中国青年的雏凤清音。我相信你们一定能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昂首迈过雄关漫道,肩负起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
他提出的第二点希望是“自强不息,崇德求真”。“欲成才、先成人。”刘昌胜表示,面对漫漫人生,希望同学们强基固本,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始终坚持高尚的德行与操守,做一个大写的人。始终坚持自强不息,善于识变和应变,坚持在变中求新、变中求进,不断遇见更强、更好的自己。始终坚持追求真理,把学习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探索未知的世界、追求人生的本真。
他还希望同学们能“追求卓越,止于至善”。“希望你们深钻细研、厚植学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做厚积薄发的排头兵。时不我待,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比学赶超,做青春赛道上的领跑者。志存高远,勇攀高峰,追求极致,成为最好,做翱翔天际的领头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