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初期编写的一部儿童启蒙书目,启的是世事洞察之学问,明的是社会交际之道理,其中集结了中国由古至今的各种民间格言与谚语,在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努力下得到增补与完善,逐渐形成如今的流传于世的《增广贤文》。
今日我们便从中抽取只言片语,庖丁解牛,一窥社会的潜规则。
金钱观念《增广贤文》之中称,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此话不难理解,心地善良的人不适合掌有兵权,因为战争残酷,一将功成万骨枯,若是心慈手软,在刀枪无眼的战场之上很难全身而退,更妄论是立下战功了。但后半句的义不掌财,看似是告诉人们义气儿女,仗义疏财。
实际上则是劝诫即便是仗义疏财也要保有原则与底线,不可意气用事,若是只重朋友,不重财富,固然值得钦佩,但是通常情况下,经济基础才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基础。若是他人与你结交,求财得财,求仁得仁,那么这段友情未免有太多的杂质存在。
比如古有宋江,其人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为朋友两肋插刀,但最终却落得个起义失败,下落不明的下场。而近有上海滩皇帝杜月笙,他曾是青帮老大,在临死之前宁愿将友人向他借款时写下的借据通通销毁也不愿意家人去向他们讨债。
但其身死之后,墙倒众人推,树倒猕猴散,曾经权据一方、叱咤风云的青帮老大连尸身都无处安放,此时哪有一个朋友还会惦念着他的好处来为他置办身后事呢?最后还是靠他的四太太姚玉兰找到自己曾经的戏迷宋美龄,才得以将杜月笙顺利下葬。
对他人要疏财有度,对自己,更要取财有道。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莫往,此言最早是由曾国藩提出,后来也被记录进入《增广贤文》之中。
一直容易获利的事情反而不应该去做,众人纷纷追捧的事情更要保持距离。这是因为在事物的诱惑表象之下,你永远不知道其间埋伏着怎样的凶险。面对这类事物,应当保持警惕,克制自己,求快之前,先要求稳,否则便是火中取栗,人性如此,就更应谨慎。
人际交往入门休问荣枯事,且看容颜便得知。实际上这一句正是教人察言观色之法,通常情况下,人的表情是其情绪和内心感受的直接反映,眉眼之间,一举一动,观察入微的人可以从他人的细微表情之间洞悉其内心。
中国法制出版社曾经出版一本名为《FBI微表情》的书籍,虽然被许多有学之士批评为伪科学著作,但空穴未必来风,察言观色这一技巧在实际日常交往之中确实非常重要。在一水相隔的邻国日本,这种“察言观色”的技能更是得到升华,进阶到了读“空气”的程度。
在日本社会中,读“空气”是社交文化的重要关键词。日本学者内田树曾对日本文化这一特点进行说明,称日本人总是服从于“空气”,会无理智地将重大决定托付给所谓的“空气”,若是事后发现决定出错的话,便会推诿说“当时的空气很难做出反对”。
甚至,就连战争决策,有时候也是依据当时的“空气”进行的。这种“空气”实际上便是指当下氛围,读懂当下氛围,关系到读懂众人脸色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其间学问颇深。
察言观色易学,知心好友难得。交友之道在于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有一个说法是,一个人的能力是其身旁最为亲密的五个好友智慧的平均值,因此,交得良友,使人上进。
但这并不单单指某个人的学识、能力或是财富要在你之上才算是良友,而是要以一种辩证方法来看待此事,若是某人在某个方面强于你,则在这一方面便可视之为师矣。毕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现代社会总是求快、求财、求富贵,希望一步登天,却少人求稳、求德、求心安,能够稳中求进,但是《增广贤文》中却告诉世人,荆山之璞虽美,不琢不成其宝。
世人皆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忍受此等非常人之疼痛,在漫长的蜕变期中化茧成蝶,人呐,总是在碰壁之后,痛苦之时,才能得到长进。
人生态度要知江湖深,一个不做声。知止自当出妄想,安贫须是禁奢心。一个人若是知晓江湖险恶,感知过人情冷暖,自然便会懂得谨言慎行,不显山不露水,才是一个真正成熟之人。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不过是因为未曾尝过失败的滋味,从未亲历过失去的痛苦。
而明智之人往往都是云淡风轻,心态平和,对自己的能力与财富有合理的评估,懂得自省,对内审视自己,毕竟吾日三省吾身,才能够分辨自己哪些想法是正确的、合时宜的,哪些举动是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若是得以去除求奢之心,则内心顺遂,万事如意。
陶渊明也曾求仕途,求官职,求平步青云,但他最后却能懂得及时止损。
在恰当的时候归隐田居,享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之快意,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快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寒窗苦读数十载却只求能够将武与艺卖与帝王家的封建朝代,实是令人敬佩不已。身处江湖,却知深浅;人在乱世,自得心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增广贤文》虽成书于明代,在清朝得到修订增补,但其中的许多道理放在今时今日看也毫不过时。其间集结了人际交往、金钱观念等多种多样的社会潜规则,赤裸裸地展现了社会阴暗面,其中部分甚至真实得令人齿寒,古人智慧,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