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周转率,又称库存周转率 Inventory Turnover Ratio。它是衡量企业一定时期内存货管理水平、制造能力和销售能力的综合性指标。它是期间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
在大多数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里,都会提到并设立存货周转率(次)指标,以此来识别和预警公司存货资金占用情况。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因对此理解不一,分析的角度不同,往往不能从中识别出关键信息供管理决策参考。
一. 存货周转率概念
存货周转率是对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补充说明,既是考核公司存货资金流动性的一个财务指标(公司运营层面),更是考核企业供应链控制能力、制造响应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管理指标(职能层面)。即反映企业购、产、销平衡效率的一种尺度。通俗讲以物资形态存在的资金(存货)(资金占用)通过生产加工(在制品形态的资金)成为产品后销售出去(变现以资金形态流入)的速度。
这个速度越快,即存货周转率越高,意味着存货滞库时间短,表明企业占用在存货上的资金周转(变现)速度快。一定期间内实现更多次的购销行为实现更多资金增值(企业盈利)。相反,存货滞库时间长,存货资金变现速度慢,一定期间内购销失衡,资金增值次数减少,盈利能力弱,所形成的支出压力大,即资金被大量存货占用。
因此,存货周转率指标的好坏反映企业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它影响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是整个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来讲,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因此,提高存货周转率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从上面概念里可以看出,“存货”包括了 1. 原始状态的库存原材料/零部件;2.已发到车间生产中的在制品、半成品;3.已入库的产成品等。注意,这三种状态下均存在“无效库存”。故而在企业里,往往根据权责不同,对“存货”进行划分,分别核算其周转率,以落实管理考核,这个下文再详述。
二. 存货周转率公式
存货周转率(次数)=销货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或= 销货收入÷平均存货余额
其中:平均存货余额=(期初存货 期末存货)/2 ,
存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存货周转率(次数)=计算期天数×平均存货余额÷销货成本
注:计算期天数根据分析报告的财务周期而定,比如月度30天,季度或年度。销货成本是指公司完成的最终产品销售所包含的物料的总成本,而平均库存则是指所有原材料,在制品,成品以及所有在库的呆滞物料的平均库存。这里的平均库存通常是指各个财务周期期末各个点的库存的平均值。有些公司取每个财务季度底的库存平均值,有的是取每个月底的库存平均值。举例如下:
如某制造公司在2023年Q1季度的销售物料成本为900万元,其季度初的库存价值为150万元,该季度底的库存价值为250万元,那么其:
库存周转率=600/[(150 250)/2]=3次。相当于该企业用平均200万的现金在一个季度 里面周转了3次,赚了3次利润。
存货周转天数=90÷3=30天,即1个月周转一次。
如果上述是以“月”为考核周期的话,假如每月平均销售物料成本不变,每月底的库存平均值也不变,那么该企业的月库存周转率变为(600/3个月)÷[(150 250)/2]=1,即1个月周转一次,周转天数就是30天。
同理,如果以此简单推算年度存货周转率的话,假如每季度平均销售物料成本不变,每季度底的库存平均值也不变,那么该企业的预计年度库存周转率变为(600×4个季度)÷[(150 250)/2]=12,即1年周转12次,周转天数还是360/12=30天。
这个时候,统计口径就尤为重要。统计口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分析结果,尤其市场波动较大情况下,简单推定会导致偏离度过大。下面列出常用的统计口径供参考。
三. 存货周转率统计口径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