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一个中秋,在异乡诳荡的苏东坡,守着月亮喝了通宵的酒,想故乡,想兄弟,乘兴写下一阙《水调歌头.中秋》。其尾句,就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1、(姿态)美好,多指女子。2、指月亮。”
《辞海》之解释,“1、美好貌。也指美女。2、情意绵绵貌。3、指月亮。”
圆月-婵娟
“千里共婵娟”,许多人直接解释作千里同好,远隔千里而同样都美好、共享美好。也有人说,“婵娟”指美好的月色,进而代指月亮。还有人说,“婵娟”是形容嫦娥的美好身姿,代指嫦娥,进而代指月亮。“千里共婵娟”,解释为远隔千里而共享美好的月亮,或者是千里共月。
说“婵娟”指月亮,更合乎情境,也更合乎历史文化习惯。早在苏轼之前,对千里共一月情景的描写,就常常见诸古代诗文。如“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谢庄《月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等,都是在苏轼之前,表达千里共月那种特别情愫的名句。所以,苏轼此处,实际就是用了一个典故,千里共月的典故。不直接说出“明月”,偏要弄成“婵娟”,避免前后重复,避免机械拾人牙慧,增添些变化罢了。
苏轼
说“婵娟”就是美好、完美,在情感、意境的升华上,显然比把“婵娟”解作“月亮”,更胜一筹。相比于“千里同好”,“千里共月”明显就平淡得多,祝福的情感也要浅淡得多。今天,许多人常常借用“千里共婵娟”表达祝福,而且,其情其景,往往与月亮毫不相干,显然,都是采用的“美好”字义。看来,多数人认同着这种理解。
细细分析,在不同的语境中,“婵娟”的意思,应该还会有些其他的解释。但是,今天的应用中,看来基本脱不了“美好”、“美人”、“月亮”三项。
苏轼
“婵娟”指美人,今天少用,过去却常见。郭沫若《屈原》中,有个形象美好、品质高洁的女子,就叫婵娟。这个婵娟,也就可以直接称“美人”。《离*》以香草、美人代指美好理想、美好事物的惯常手法,在婵娟身上得到了体现。
《女驸马》中有句得意洋洋的唱词:“人人夸我潘安貌,谁知纱帽罩婵娟。”这里的婵娟,当然也是指女扮男装的美女。
苏轼
《唐伯虎点秋香》中,堕入情网的唐伯虎赞秋香也有唱词:“好一个婵娟,好一个天仙!”这里的婵娟,毫无疑问也是美女啰!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