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一词的英文 science 源于拉丁文 scio,后来又演变成为 scientia,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在明治维新时,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教育家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1893 年,康有为引入中国并使用“科学”一词。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一词。此后,“科学”一词便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们对“科学”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过去,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比较简单,认为科学就是知识,“科学”这个词,从字面上讲,指的是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中国古代也把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包括在知识之中。12 世纪初期,宇宙论创始人威廉最早尝试给科学下定义,提出了科学是知识的思想,以便把科学与神学区分开来。后来,有人反对把科学看成是知识,主张科学是指知识的加工过程,理由是知识本身并不是科学,它只是科学的产物。这种对科学的理解有合理之处,它不只是把科学当作是现成的知识,而是对科学作动态分析。很快,又有人综合这两种看法,认为科学既指静态的知识成果,又指动态的生产知识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单一的、简单的科学概念已经不能反映科学的真实面貌了。许多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不同的角度研究科学,力图建立现代的综合性的整体科学概念。这就是 20 世纪一些学者提出的“大科学”观念,可以说,现代科学是由多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复杂整体。
狭义地讲,可以将科学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包括思维科学) 两大基本门类,门类之间及其内部都有许多日益增多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整个人类的科学体系。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例如,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都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其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本质,认识自然规律,并遵循、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例如,我们通过对鸟类飞行的观察和逻辑推理,掌握了鸟类飞行的原理后发明了飞机,从而实现了人类在天空飞翔的梦想。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包含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等。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是人们社会生活和各种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例如,美国股票技术分析大师查理士·道尔通过分析股票市场的涨跌规律总结出了道氏理论,之后人们利用道氏理论来预测股票市场的趋势,从而为自己带来经济效益。
在科学发展史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特别是在 21 世纪,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