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内涵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刘伟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关于“道路问题”的新论断,是对中国实践、中国创造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高度概括,标注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定位、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高度。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上讲话提出,要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形成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道路问题”是根本问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担负育人核心功能,新时代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必须把**关于“新道路,新形态”的新论断作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底层逻辑”,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内涵式发展。
加强理论阐释,深刻认识“新道路,新形态”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关于道路问题和中国贡献的新论断,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创新,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以及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关系等关键性问题;“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中国发展道路提到了人类文明的高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的灵魂。
“道路问题”既是实践的根本问题,也是理论的根本问题,高校理论工作者要持续加强理论阐释,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底层逻辑”,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发展、中华文明、全球化等多维角度,深刻领会其本质特征,理清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特征和新内涵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特征在政治上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经济上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文化上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上体现为坚持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上体现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内涵新要求就是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把握正确方向,彰显自信自强,用“新道路,新形态”经验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特征和新内涵新要求,不仅是“中国式”新道路,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凝结着人类社会对发展规律、发展价值的理性认识,标示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必须在不断加强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把“新道路,新形态”有机融入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特色教材体系。注重在教材体系中及时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成果,不断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科学思想、精神品质和工作方法更新到教材体系中,建设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当前我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振奋。
高校理论工作者更应扎根中国大地,回应中国问题,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在教材体系中彰显“四个自信”,建设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案例、中国模式”,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气派”,具有完全“中国知识产权”的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中国系列教材。
创新发展思路,用“新道路,新形态”理念推动学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中国人民大学自建校以来,编写出版了一大批经典教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教材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高等教育类教材获奖总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第一主编(第一首席)为中国人民大学教师的共26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这与学校始终坚持把教材建设作为立校之基,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教材体系建设密不可分。
一是始终把教材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材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把握教材建设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和适用性,注重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建设协同发展。
二是始终把教材建设作为价值引领的基础工程,把“道路问题”作为教材建设的根本问题,注重教材建设知识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相统一,在教材建设中不仅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和阐释,更加注重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教材建设的源头活水,作为贯穿教材建设工作的灵魂主线。
三是始终把教材建设作为建设“独树一帜”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工程,在推动原创性、标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注重向教材体系的转化,通过历代教师的不懈努力,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领先优势。
四是始终把教材建设作为教师发展的基础工程,充分发挥教师教材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坚持大师名师写教材,将教材建设作为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核心内容,建立完善的教材规划和奖励体系,完善教材成果与科研成果换算机制。
五是始终把教材建设作为造就时代新人的基础工程,用“新道路,新形态”理念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把人才培养的现代化作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把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华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把教材建设作为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基本保障。
突出类型教育特点 建设新形态职业教育教材
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马树超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近日,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召开,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材建设的重视。会议强调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材质量为重点,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为新时期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眭碧霞教授作了大会发言,反映了大会对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强化类型教育特点、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殷切期望,令人倍感鼓舞。
一是坚持高站位,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列为我国2035年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职业院校教材要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教材,加快建设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人才紧缺专业教材,改造升级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工程、轻纺制造等传统专业教材,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高质量专业教材体系,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是聚焦高质量,突出类型教育特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教育类型,但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办好职业教育,要强调类型教育的产教融合特征,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将产业的科技发展趋势等先进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通过产教融合来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根据类型教育特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精心选取教学内容,采用情境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方式,重构知识与技能教育的组织形式。要紧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需求,组建校企双元合作教材建设团队,对接产业发展,及时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着力解决好教材建设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等问题。要对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将知识、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注重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通过教材建设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要对接新型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材,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以高质量教材为抓手促进教学内涵提升,助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三是增强适应性,建设新形态职业教育教材。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在研究教育规律、产业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探索校企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的有效机制。其次,要拓展教材的灵活性和共享性,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推动传统教材的数字化建设,构建“纸质教材”“数字资源”“在线开放课程”“数字课程”四维一体的教学资源体系,为师生提供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泛在化、智能化教学服务。再其次,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不同层次专业教材有机衔接,体现职业中等教育的基础地位、职业高等教育的主体作用、职业本科教育的引领价值。新形态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是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的新任务新探索,是职业教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围绕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新形态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体系的关键要素,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助力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以精品教材服务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社长 黄强
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的评选中,人民教育出版社获得了2项教材特等奖,61项一、二等奖,1个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和1个先进个人的优异成绩,所获奖项覆盖了基础教育各类型、各学科和各学段。“十四五”时期,人教社将以全国教材工作会议为契机,再接再厉,立足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全局,深入推进教材建设,繁荣发展教育出版。
强意识、勇担当,提高教材建设的政治站位。71年来,人教社初心不改,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植根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先后编研出版了11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光荣承担了国家三科统编教材的编辑出版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教材的编研出版工作,与澳门教青局合作编研出版澳门品德与公民、历史、地理等中小学教材,集全社之力推进铸魂工程,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材建设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把方向、促创新,落实新时代教材建设要求。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加强教材建设、发挥教材的基础作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每一位教材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深刻认识到:
教材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始终是做好新时代教材工作的关键。教材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教材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体现到教材建设中,关键是形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其根本的实践路径就是按照国家教材委、教育部发布的指南,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各学科教材要落实指南要求,将思想的核心要义、理论与实践贡献、方法论、理论品格、历史地位等有机融入,形成铸魂育人的主题主线。教材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学生打好中国底色、注入红色基因,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教材要适应时代要求。要培养时代新人,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不断的修订完善中及时落实中央新精神,体现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聚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要打造精品。精品教材是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是**对精品教材寄予的厚望。必须要振奋精神,全身心投入新时代的教材建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优化教材的内容体系、逻辑体系和呈现方式,推出教师愿教、学生乐学的精品教材,努力满足社会各界对高质量教材的需要。
抓保障、强支撑,构建教材建设的新发展格局。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在教材建设中需要不断加强对教材编写出版全过程的支持保障,构建教材编研出版、培训服务、数字配套资源建设等一体化的新发展格局。
一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收、选拔和培养更多优秀社内社外人才,巩固由学科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人教社编辑组成的“三结合”编研队伍,社内外专家结合的美术设计队伍,全面提高编辑、设计和出版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由一流队伍打磨精品教材。
二要进一步强化科研支撑力量。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中职)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研究基地和《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等人教期刊的学术阵地作用,持续加强学科教学研究、教材理论与政策研究、教材出版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全面加强应用型研究等,切实用科研成果支撑教材建设。
三要进一步完善教材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执行教材多审多校、印前审读、集体句读及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充分发挥教材试教试用和意见反馈机制的作用,加强教材修订管理,提升出版印制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
四要建立健全高质量的教材培训服务体系。优化升级教师培训平台,开展立体化、全覆盖的教材和教师综合培训服务。加强教材培训专家队伍建设,开发优质教材配套教学内容和教师培训课程,保障教师教好用好教材。
五要进一步推动融合发展和配套资源建设。以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传统教育与在线教育融合发展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数字教材建设,打造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提升教辅图书、电子音像制品和数字教学资源的质量,真正让这些教学资源成为教材的合理延展、有益补充,服务高质量的教学。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教社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材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作为基础教育教材编研出版国家队、主力军的优势,编研出版更多经典性、原创性、创新性教材,更多体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质量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的教材
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授 潘信林
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强调,要深入贯彻**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材质量为重点,创新教材建设理念,增强教材育人功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这为当前教材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目标要求。
一是在培根铸魂上下功夫。教材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载体,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必须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好的教材要教育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信仰信心信念,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在启智增慧上下功夫。教材是传授知识、传递智慧、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人类社会巨大的进步与发展,无不是在长期历史积累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好的教材既要凝结智慧,更要启智增慧。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围绕核心素养,准确阐述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提高科学性和先进性;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科学选择适当内容,注意覆盖广度、难易程度等,确保适宜性和有效性;要注重整体设计、优化结构安排,加强不同学段内容衔接贯通,各学科内容协调配合,增强系统性和协同性。
三是在适应时代要求上下功夫。教材是时代的缩影,每个时代都会留下具有自己时代烙印的教材。时代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对教材提出新的要求。教材建设要在适应时代要求上下功夫,就是要在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为时代发展作出贡献上下功夫。教材建设适应时代要求,就当代中国而言,就是要及时、充分反映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反映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特别是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新发展;反映学科知识理论发展最新成果,特别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贡献和自然科学的领先成果;反映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和技术,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脑科学等新技术科学在教育中的新发展和课堂革命的新理念。
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这三者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同时也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真正为广大师生所欢迎的精品教材必然是三者兼具的,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之间的科学共处、和谐共鸣、同频共振,打造更多的精品教材,时不我待。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5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