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体人”实现新跨越——用科学发展观记录总参军体综合训练基地党委转型定位规划
彭俊华 小航记者 赛宗宝
转制前,主要学科地位不突出,教研体系发展不协调,学生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军队需要; 人才队伍学历“虚高”,十几名博士仅成为统计干部学历结构中的“数字人才”……
改造后,构建了模块化布局、主题式教学的教学体系; 建成全军一流的跨海防眩晕实验室、高原抗缺氧实验室、军人体能研究实验室; 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经历七次重大调整改革,“军人”如何走出新路? 请参见 -
2005年11月下旬,总参军体综合训练基地召开了由体育学院转制为综合训练基地后的第一次党代会。 基地党委*孙学福在总结50多年的办学经验时指出:“在5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总结这段历史,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当我们按照发展理念的要求规划建设和发展时,我们就能自觉地确定正确的工作思路;遵循军队建设和学校教育改革的客观规律,我们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在基地采访中,记者强烈感受到,经过七次重大调整和改革,“军体人”对科学发展观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体验。
转型:必然选择
基地指挥员、体育学院原训练部主任杨文斌向记者介绍了基地转型前遇到的尴尬:1999年,学院组织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在某部门召开的座谈会上,一名应届毕业生反映,到部队后,团里要求他对某型装备进行故障排除。 结果,这位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学生在装备上思考了很长时间,却不敢下手。 。 为什么? “军队的装备比学院的教学设备还要先进,学院所教授的东西,光靠自己是不可能掌握的!”
进一步调查发现,近一半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即使在那些从事“旧职业”的人中,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能够在工作场所担任重要职务。 原因大多是因为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太旧了,没用。
同时,也存在教学科研体系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院以体育、传播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经常遭遇“抢粮”,优势学科没有得到优先发展。 以致“拳头不强,优势不优,长处不强”。 强烈”的后果。 以军事体育学科为例。 本学科是列入全军“2110工程”的重点学科之一。 一直担负着培养军队体育师资、教练员和体育训练骨*任务。 然而,其毕业生占军队院校体育教师的比例实际上还不到一半。 这与该学院是军队唯一的体育学院的事实有些不相符。
2003年,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原体育学院撤销,改建为军事体育综合训练基地。 面对这一事实,“军人”不得不认真思考:我们该何去何从?
扬弃:教训和经验同等重要
事实上,“军体人”从未停止过教育创新的探索。
在学院校史馆里,记者注意到,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培养了前国际奥委会委员赵国瑞、曾获得个人全能的韩贵山。国际军事铁人三项赛冠军等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拓者也培养输送到了部队,包括5次打破射击世界纪录的董香怡、17次打破女子射箭世界纪录的李淑兰、我国首位女子跆拳道世界冠军王硕,以及超级散打王刘海龙。 超过30,000名学生。 此外,还通过校内培训和外派专家等方式,为外军培养了3000多名军事体育人才和特种作战体能训练骨干。
“不用说,在探索和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特别是学院经历了七次大调整,历史遗留问题很多,此外,还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新形势。”调整后形势和任务发生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曾参与校史编撰的军事教研室成员钱伯成感慨地说。
例如,1999年学院培养任务调整后,通信专业被取消。 当时,大家在深刻认识到生存危机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学院发展的突破口。 利用传统学科优势扩大办学规模的呼声强烈。 为此,学院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军事体育学院”的目标。 然而,在培养和发展军官的五个专业中,真正与体育相关的专业只有军事体育和运动训练两个。 虽然培养任务包括校外培训、在职体育干部岗前培训、职业运动员学业培训等,但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主干学科地位不突出的矛盾仍然困扰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大学。
为适应扩大办学规模的需要,学院引进并选派学生进行培养,最多时有23名博士。 但由于主要研究方向不匹配等原因,十多名博士没有承担重要课题的研究,成为单位统计干部学历结构中唯一的“数字人才”。 2004年转行的胡云就是其中之一。 学院介绍他时,不仅为他提供了一套三居室,还给了他2万元的一次性安置补助。 “筑巢引凤,可惜没有下金蛋!” 来院六年来,胡云除了给本科生、大学生上实验课外,没有参加过任何重大项目。 研究课题。 “一开始我并没有对学院进行深入考察,来到学院后,我觉得没有好的职业平台,所以我想离开!” 胡云告诉记者。
面对新一轮的调整改革,经历过多次调整之痛的“军人”终于下定决心,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加快资源优化整合,真正实现转型离战斗力建设更近。
改革和思想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基地分管教研的副司令林建地告诉记者,2004年,学院召开了学术研究研讨会。 会上,一位教授提出,军事体育应“直接服务战斗力”作为发展战略。 当时有人质疑:“什么叫直接服务战斗力?按照这个标准,体操、攀岩、篮球排球训练算不算?” 一位副教授甚至当面质问学院领导:“你们要另起炉灶,毁掉学院几十年吗?” 我积累的财富都毁了!”
“说到跟上军队战斗力建设,当时的认识远没有现在深刻!” 从事格斗教学30多年的钱秉祥教授坦言,当时不少老师和他一样,对军事体育的了解还很有限。 在培养部队体能训练人才和组织文体活动方面,教学训练内容多为体操、游泳、搏击、五公里越野等传统体育项目。
“当时我心里有一个‘小九九’,我担心我一辈子都在教体操,教学改革太猛了,我的特技用不上,说不定我的工作就丢了。”毁了!” 原体操教研室教授说道! 康广全也表达了当时的担忧,“后来我和孙学川教授一起进行了抗眩晕实验,创作了抗眩晕练习,在部队中很受欢迎。突然间,我好像找到了一个新的舞台。”觉得不改革实在是没有出路。”
决策:关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破坏需要勇气; 军事变革的建立需要科学认识军事变革的客观规律。
采访中,基地党委*孙学福向我们展示了基地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以仿真化、网络化、基地化发展为发展方向,走内涵式发展。 以军事体育“2110工程”重点学科为龙头,加强军事体能训练、特种技能训练、特种作战心理训练、军队体质研究与功能等5个主要方向的重点学科建设。评估。
科研所所长孙学川是我国“数字体能训练”概念的鼻祖。 近年来,他一直从事针对性强的军事体能训练研究。 在参与制定《军队体能训练与考核大纲》、《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体质标准》等指导全军体能训练的法规过程中,为传统军事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运动的。 他对创新拓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军事体育不能是军事与体育的简单交融,我们必须站在高科技的制高点重新审视军事体育的发展方向。”
“基地要转型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都要向军队靠拢、着力打胜。走老路是行不通的。” ,已成为基地党委的共识。
政治部主任肖文金告诉记者,为了制定科学的发展建设规划,基地成立了四个攻关小组,深入部队、科研院所深入研究论证; 他们在基地内四次征求意见,向各级党员收集信息。 组织和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970余条。 随后,基地临时党委召开了六次集体讨论讨论。 最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基地2005年至2010年综合发展建设规划》。
《方案》提出,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加大课程整合力度,遵循“应用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思路,针对在岗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着力打造模块化布局、主题式教学的教学体系。 ; 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思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体制和机制创新; 加大投入建设全军一流的跨海抗眩晕实验室、高原抗缺氧实验室和军人体能研究实验室,重点建设综合科研实验室、军人体能基因库、军人体能研究实验室监测评估中心、军队特种训练场、特种作战综合战术训练场等……
乘风破浪正当时,“军体人”正在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