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求与核心是什么,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2 19:20:57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88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执政已整整70余年。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人为本”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就是一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历史。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也准确鲜明地概括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余年来和实行全面执政60年以来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同时,也明确地指出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所指的人,既包括单个人,也包括人群,即社会群体,部落种族群体,阶级阶层群体,乃至人类社会。人,随着人的活动不断进化,由于客观条件和人的活动的不同,人人之间就产生差别;由于地域、条件和人人之间的差别,就产生了不同的部落制度、种族制度、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就出现了不同的人(尊、卑、贵、贱)、不同的人群(阶层、阶级)和不同的人类社会。总而言之,人类社会,是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的。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就不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这就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还出现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阶段。中国社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阶段,超越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阶段,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创举,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也充分证明了科学发展观所揭示的以人为本的真理和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直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走的是一条以人为本的光辉道路,以至共产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她所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不断兴旺发达,并昭示着更加光辉灿烂的前景。

  一、中西优秀文化的交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孕育诞生了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人为本,就是人为人,人为他人,人为多数人,最终达到人类共存,人类幸福人类共享。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少数人)不择手段地极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择手段地去压迫剥削被统治阶级(多数人)。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大声疾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本人是一个为人、为大多数人、为人类社会、为人类社会共存、为人类社会造福的人。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剥削工人。马克思为了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深刻剖析了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花费十余年的时间和精力,写出了《资本论》一书,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资本家通过劳动剩余价值剥削工人的秘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腐朽性,唤醒了广大的工人阶级,振奋和鼓舞了整个无产阶级的斗志和反抗精神。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们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进行了精辟概括。即马克思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是理论化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使人能够按事物的规律把事情办得更好,让办好的事情由人共享。从马克思所从事的事业和他的学说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核心,就是人本主义,就是关于人的学说。它所要追求的是,在人化世界里,人,就是为了人,就是为了大多数人,就是为了全人类。这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道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境界之所在。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人本主义思想。和合辩证法是中华文化之根基。儒脉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讲的就是人、人的修养、人人相处、人人共进以及人本主义的道理。在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许多以人为本,向往、追求大同世界的思想家、理论家和仁人志士。古代诗人陆游有诗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意明确表达了陆游追求大同世界的远大抱负和志向。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以人化为基点,站立高远,胸怀天下,抒发了一种高尚的人道主义的情怀。中华民族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孕育人,不断传承下来,不断发扬光大。

  中国历史,也就是中国社会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文化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西人本文化互相碰撞,互相融合。特别是像陈独秀、李大钊、*、董必武等一批共产党人,既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研读者、接受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他们把中西人本文化融为一体进行坚守、贯彻和发展。正因如此,他们就创建了一个以人为本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在成立时就在自己的纲领中写道:“(1)以无产阶级革命大军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阶级差别消灭。(2)采取无产阶级专政以完成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推翻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建筑物、半制成品等,将其归社会公有。”这个纲领旗帜鲜明地自始至终地贯穿着以人为本、为人、为大多数人、为劳苦大众的人本主义的思想和宗旨。中国共产党就是要通过阶级斗争的办法“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推翻资本私有制”,将社会资本“归社会公有”,归全社会人所有。这种人本主义的大同思想,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宗旨和目的。也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一个巅扑不破的人类社会主题。

  二、中国共产党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深入探索、排除艰险、百折不挠,建立了一个惠及最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宗旨和根本目的,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百折不挠。

  二十世纪初的旧中国,虽说经过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没能建立一个新型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制度,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仍然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内外交困和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为了挽国民于水火,救国家于危亡,团结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军阀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力举全民之力,坚持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取得彻底性胜利。中国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欺压由来已久。帝国主义的本性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殖民地,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中国相继成为英、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在中国大地,四处可见英、法、俄的租界、兵员、商铺、商品。随着经济实力消长变化,帝国主义国家又互相争夺,划分势力范围,掠夺和侵占殖民地。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这种矛盾的激化,1914年开始,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改变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掠夺格局。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欧洲列强忙于战场厮*,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的时机,夺取了德国从清政府手中攫取的在山东的各种权益,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1915年,日本政府向北洋军阀袁世凯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死后,日本又从段祺瑞政府手中获得许多特殊权益,使日本在华侵略的野心和势力迅速膨胀,并日益加剧了对中国人民的侵略。

  为了维护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进行了持久的艰苦卓绝的斗争。1927年6月,日本政府召开东方会议,制订《对华政策纲要》。确定先独占中国东北、内蒙古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的侵略军--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军队驻地和沈阳城。几天内,又侵占了安东、海城、营口、辽阳、本溪、抚顺、四平、长春、吉林等20多座城市及周围广大地区。在短短的时间里,整个东北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占领地。这一侵略行径,强烈震惊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看到大片国土迅速沦丧,政府屈辱退让,无不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兴起。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宣言,作出决定,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日本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1932年1月28日夜,发动对上海闸北区的进攻。中国共产党通过上海党组织发动群众,支援前线作战。在中共江苏省委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继续高举抗日的旗帜。1933年1月17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二次全会精神和中共代表团讨论的意见,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副主席项英、张国焘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名义起草的宣言正式发表,首次提出中国工农红军准备同其他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又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即“一.二六指示信”)。信中指出“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5月15日,中共满洲省委扩大会议作出关于接受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的决议,明确指出应“联合一切反日力量,开展反日反帝斗争与反日游击运动”,并建立了抗日联合军指挥部,实现了抗日武装的统一战线。1935年5月,日本军出动坦克、装甲车、炮队到河北省政府门前武装示威,制造河北事件,并提出在华北拥有统治权的无理要求。在河北事件发生之时,日本关东军在察哈尔制造张北事件。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进一步扩张。根据华北事变以来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和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七大精神,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0月1日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上正式发表。《八一宣言》分析揭露了日本加紧侵吞华北的紧迫形势,指出中华民族已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抗日救国是全体中国人面临的首要任务。《宣言》明确指出:“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11月13日,中共中央又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11月28日,中共中央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的名义发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抗日救国宣言》。这两个《宣言》,在社会各界各阶层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国民政府站在个人和集团利益的立场,采取退让态度和不抵抗政策。面对国家危亡民族力量涣散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即瓦窑堡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会议通过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通过对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分析,通过对社会阶级阶层的政治立场、力量、态度的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引起社会各界各阶层积极响应,广大民众、仁人志士认为,“不但是工人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的代表者”。在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广大人民,一切为了中华民族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感召下,从西安事变到联蒋抗日,从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到两广事变,联合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终于团结了全民族的抗日力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全民族抗战的阵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会议(即洛川会议),讨论制订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进一步确定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任务及各项政策。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十大纲领是:(1)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2) 全国军民的总动员;(3) 全国人民的总动员;(4)改革政治机构;(5)抗日的外交政策;(6)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7)改良人民生活;(8)抗日的教育政策;(9)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10)抗日的民族团结。成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实行的全面抗战的路线纲领。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场艰难持久、痛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入侵并取得最终胜利的伟大创举。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极大地维护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继续带领广大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力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坚持进行反压迫、反剥削、反封建的斗争。中国自从奴隶社会的形成,就意味着产生了阶级、产生了压迫剥削,随之就产生了阶级和压迫剥削的附庸思想文化。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以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上下几千年,纵横几千里,从社会制度到阶级构成,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从剥削思想到附庸文化,一直厚积延袭下来,整个社会形成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极少数人压迫剥削大多数人的社会格局,这就是人类社会的不平等社会。针对全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马克思站在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提出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建立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人民长期深受压迫和剥削,也长期进行着反抗和斗争,但却难以改变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制度。中国社会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仁人志士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黑暗、落后和腐朽,要推翻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到1911年,孙中山先生首举义旗,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虽然解决了建国的问题,打出了中华民国的旗号,但革命并不彻底,没有解决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这一根本问题。接着,袁世凯篡国,黎元洪称帝,复辟封建制度。以袁世凯、黎元洪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军阀之间为了巩固和扩大地盘,争夺利益,进行着频繁的军阀战争,使国家陷于长期的分裂和动乱之中,使人民陷于长期的痛苦之中。军阀势力继续利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维持自己的统治。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向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一批先进分子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重新考虑中国的前途,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新方案。1917年,俄国爆发了彻底的社会革命,推翻了统治300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代表全俄人民根本利益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仁人志士在新文化运动的觉醒中和俄国十月革命的震撼中敏锐地得出了向俄国学习、“走俄国人的路”的结论。他们通过深入探求和反复比较,选择并确定了在中国建立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社会的根本制度。他们认为,要建立社会主义,必须要有政治核心作保证。因此,他们团聚一起,创建共产党,从此中国共产党把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作为自已的神圣使命和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着艰苦卓绝、不屈不挠地反对压迫、反对剥削、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在中国大革命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以扶持农工民众为基点,为坚决反对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官僚军阀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领导开展了一系列的工、农、学、商等革命运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土地所有制革命为主题,打破土地封建制,进行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权力归农会”的斗争;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建立民主政治、社会公有制、人民当家作主人的国家,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军阀统治政权,1949年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终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不能不说,这就是以人为本思想最根本的体现。

  三、中国共产党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一场惠及最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最广大人民来说是一件欢欣鼓舞的大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创举一大功劳。虽说人民的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但是经历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殖民主义奴役百余年、民国时期兵荒马乱几十年,祖国山河破败,社会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使最广大人民真正享受到社会主义的实惠,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之后的唯一主题。

  为了建设好社会主义,让最广大人民过上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活,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不懈努力,勇于开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党考虑的就是广大人民的生活问题,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了党在建国前夕即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以来一年多的工作。*向全会作了题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这也就是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当前阶段“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的中心任务。在三年过渡时期,党虽然也展开了一些重要的工作,如开展了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和民主政治制度改革等重要工作。但这都是紧紧围绕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心任务所开展的重要工作。在七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心任务、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指引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超过建国前最高水平。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结构改善。职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有所改善。1952年同1949年相比,全国职工工资提高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为了广大人民过上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活,*同志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错误。”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化三改”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确立,为我们指明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条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方向性决策、根本性决策,是我们党和国家为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重大决策。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这个惠及广大人民的重大决策,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是一次开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动员大会。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号召全国人民要努力奋斗,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党第一次郑重向全国人民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尽管这个宏伟目标任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而没有能够完全按计划付诸实施,但它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完整的,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明确的,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以及后来和现在,我们都是在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着,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明确、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成就。

  四、中国共产党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开创了一个惠及最广大人民的改革开放新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到广大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能不能或者怎样走下去的重大问题。党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许多重大决策,庄严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这个新时期,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宗旨,紧紧围绕人、人民、民生的主题,制订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重大举措。

  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村广大,农业人口众多。把农业农村搞好了,就解决了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问题。所以,中央决定,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进行了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管理体制的改革,等等。这样一来,广大农村就活起来了。再加上小康社会的建设、新农村的建设,广大农民就富起来了。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广大农村的面貌和广大农民的命运。

  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全面推进改革,使中国社会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继续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加固大江大河大湖堤防,新建改建高低压电网,新建改建城乡道路,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取得了明显实效。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这都是有目共睹和举世瞩目的。

  人民的党为人民,人民就是需要这样的党。惠及全中国人民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宗旨,结合实际,总结经验,执政为民,探索和开辟的一条康庄幸福之路。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