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13篇详解,解读孙子兵法十三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4 21:03:52

计篇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解读:

"计篇"主要讲述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以及如何评估战争的胜负。

"道者",指的是君主与民众共同的意愿和目标。"天",指的是昼夜、阴晴、寒暑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地",指的是作战地域的远近、险易、广狭等地理条件。"将",指的是将帅的智谋、诚信、仁爱、勇敢和严明。"法",指的是军队的组织、纪律、指挥和后勤等方面的制度。只有了解并掌握这五个方面的情况,才能制定出好的战略计划。

"将听吾计",如果将领们能够听从我的计策,我们就能够取得胜利,这样的人可以留下;如果将领们不听从我的计策,那么我们就会失败,这样的人就应该离开。"计利以听",首先要制定有利的战略计划并得到执行。"佐其外",在战略计划的基础上,我们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实现战略目标。

"兵者",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诡诈的行为。"能而示之不能",意思是表现得软弱无力以使敌人轻视。"用而示之不用",即以逸待劳。"近而示之远",制造假象使敌人错误地相信近在咫尺的东西实际上是在远处。"远而示之近",同样地,使敌人误以为远在天涯的东西其实是在近在咫尺的地方。

"利而诱之",用小利来引诱敌人。"乱而取之",在敌人处于混乱状态时进行攻击。"实而备之",对于实力强大的敌人要严加防备。"强而避之",遇到强大的敌人要主动避让。"怒而挠之",激怒敌人使其失去理智。"卑而骄之",使敌人骄傲自大失去判断力。"亲而离之”,对原本团结的敌人实施离间分化。

"攻其无备",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出其不意",采取敌人意想不到的行动。这些都是战争中取胜的重要策略,但具体的运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化和调整。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孙子认为在战争之前就要进行周密的战略计划和计算。"得算多也",制定的计划周密完整就会得到更多的胜利机会。"多算胜",制定的计划周密就会战胜敌人。"少算不胜",计划不周密就会失败。"况于无算乎",没有计划的军队更是不堪一击。

"计篇"强调了制定周密的战略计划和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重要性。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因素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计划并取得胜利。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这篇《孙子兵法》的“作战篇”主要讨论了战争的经济和军事方面的问题。

解读

孙子强调了战争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他指出,为了进行战争,国家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物资,包括车辆、甲胄、弓箭等武器,以及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这些都需要从国内和敌国获取,长期的战争会对国家财政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负担。因此,他强调战争应该是迅速和有效的,而不是长时间的持久战。

他将将领比作国家的司命,认为一个好的将领应该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士兵的士气和战斗力,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他提出了“役不再籍,粮不三载”的原则,即不要重复征召士兵,不要多次运输粮食,以减轻国家的负担。

强调了对敌人的打击和战胜敌人的重要性。他认为激励士兵仇恨敌人,夺取敌人的物资,以及破坏敌人的后勤和交通线是战胜敌人的关键。他还提出了“*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的观点,即要通过激励士兵的斗志来*伤敌人,夺取敌人的物资来补充自己的供给。

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胜利,而不是为了长期消耗资源。他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原则,即快速取得胜利比长时间的持久战更为重要。

作战篇强调了战争的经济和军事方面的问题,以及将领在战争中的作用和战争胜利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对于现代战争和军事战略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解读:

在谋攻篇中,孙子强调了“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的思想,即通过全面的战略和策略来使敌国投降,而不是通过直接的战争手段来攻破敌国。这意味着,最好的战争是避免直接的战争,通过战略、外交和谈判等方式来达成目标。

此外,也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即通过智谋和战略来使敌方屈服,而不是通过直接的战争来取得胜利。这是孙子所倡导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在兵法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

战争中,孙子认为应该避免过度破坏和*戮,而应该尽可能地保护士兵和民众的生命财产。因此,他提出了“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的思想,即尽可能地保全士兵和民众的生命和财产。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即了解敌人和自己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最好的战略和策略,从而取得胜利。

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解读:

形篇主要论述了战争中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对应的攻守策略。在这一篇中,孙子强调了战争中防守的重要性,提出了“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句话。它的意思是说,善于作战的人,先让自己变得不可战胜,然后等待敌人犯错,从而战胜敌人。这也就是说,在战争中首先要做好自身的防守,确保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敌人的弱点或失误,再发动攻击。

此外,也强调了“修道而保法”的原则,即通过提高自身实力和遵守战争规则来保持胜利的优势。这里的“道”指的是道路、道德、道理等,指的是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而“法”则指的是法律、法规、规则等,指的是遵守战争规则和法律。只有通过提高自身实力和遵守战争规则,才能在战争中保持胜利的优势。

在战争中,孙子提出了“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的原则。这里的“度”、“量”、“数”、“称”、“胜”是指土地面积、物资资源、兵力数量、军事力量对比以及胜利的因素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因素,才能真正取得胜利。

本篇还提出了“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这一句话。这里的“战民”指的是*民作战,“积水于千仞之谿”则是指聚集人民的力量如同聚集千仞之谿的水一样。只有聚集人民的力量,才能真正取得战争的胜利。

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解读: 势篇中孙子主要探讨了“势”的概念和运用,强调在战争中利用奇正相生的策略、自然力量以及在组织士兵、选将等方面的技巧。他认为,在战争中,有利的态势和节奏比单纯的力量和数量更为重要。

通过描述水的流动、鸟的飞翔等自然现象来比喻战争的态势和节奏,提倡善战者应该追求有利的态势和节奏。他还提出了“分数”、“形名”等古代军事概念,这些概念在古代战争的指挥和组织中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孙子认为,在组织士兵时,应该像治理大群人一样治理小群人,通过合理的分数和形名的配合来达到指挥灵活的目的。在战争中,要利用奇正相生的策略,以正兵合敌,以奇兵胜敌。善战者应该善于运用虚实、奇正等策略,使自己的力量更加有效。

此外,还强调了利用自然力量的重要性,如利用水来攻城、利用火来焚烧敌军等。在选将方面,孙子认为应该选择能够灵活运用策略、善于变化形势、能够承担责任的人担任将领。

虚实篇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知所以然;胜于易胜者矣。

解读:

这篇兵法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利用虚实之道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强调在战争中要掌握主动权,通过调动敌人而避免被敌人调动。指出明智的指挥官应该诱使敌人暴露弱点,使其疲惫不堪;而要避免让自己暴露于明显的弱点之下,以防敌人利用这些弱点攻击自己。

战争中的情况千变万化,因此没有固定不变的策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战术建议,如攻击敌人的弱点、引诱敌人进入陷阱、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等。还强调了情报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了解敌人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和战术。

战争并不是简单的暴力冲突,而是需要智慧和谋略的。他主张在战斗中运用虚实之道,通过制造假象、隐藏真实意图等方式来迷惑敌人。同时,他也强调在战斗中要灵活应对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战术策略。

军争篇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解读:

这篇兵法主要讨论的是如何进行军事斗争。孙子指出,战争的目标是取得胜利,而军争就是指军事斗争中的取胜之道。

军事斗争中最重要的是要懂得通过曲折或间接的方式达到直接的目的,或者说,要懂得如何通过看似不利的情况中找到有利的一面。他指出,这种方式可以通过采取诱敌深入、避实击虚等策略来实现。

孙子还强调了军队在行进中的组织、协调和配合的重要性。只有军队能够在行进中保持有序和协调,才能有效地实现战略目标。他提出了“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的观点,即如果军队在争利中行动缓慢,或者把辎重抛下不管,就会失去有利的形势。

此外还强调了掌握敌情、了解地形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了解敌人的情况和战略动向,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只有了解地形地貌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的优势来取得胜利。

九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而用兵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解读:

主要论述了战争中灵活变换战术和灵活使用兵力的原则和方法。孙子强调将帅需要根据不同的作战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术和策略,把握战机,灵活应变,在战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具体而言,孙子提出了五种情况,即在难以行进的湿地、沼泽等地不要扎营;国境交界之地要搞好外交,避免敌对行动;在险要之地不可久留,以防陷入死地;四面皆险、出入困难的地形要预设奇谋,防范敌军攻击;遇到死地则必须全力奋战,宁可战死也不可等待死亡。

此外,孙子还强调了将帅的品德和修养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影响。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将帅应该具备“必死可*,必生可虏”的作战理念,即要善于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兵力,把握作战时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将帅还需要具备“五危”,即必死、必生、忿速、廉洁和爱民等品质。

在本篇中,孙子提出了“九变”,即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战术和策略。具体而言,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应该根据敌情、地形、天候等因素进行灵活变通,采取合适的战术和策略。此外,孙子还强调了“杂于利害”,即在考虑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利弊得失,既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考虑敌方的利益。

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缸不返其舍者,穷寇也。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争利者,军半至。使卒佯逐敌车者,车皆走,车走则逐之以疾;而发兵留在后者,必众。骑马而从者,坐舆而趋疾者,皆传命。令行禁止,严而不苛,犯令者斩。士卒畏罚怕苦,抗拒不离。

解读:

行军篇介绍了行军打仗时对于军队的安置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注意点。孙子强调了处军相敌的方法,如“绝山依谷”,“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等,同时也要注意“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即不要接近各种危险的地形。在行军过程中,“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这是一种通过敌人言辞的变化来观察敌人的方法。此外,“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这句话揭示了敌人可能会用战车来进行攻击。

在军队的安置方面,“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这是说军队喜欢向阳的高地而讨厌低湿的地方。同时,“养生处实”也是军队安置的重要原则。即军队要找有水有食物且地势较高的地方扎营。

在军队的纪律方面,“令行禁止”是孙子提出的要求。只有严格的纪律才能保证军队的有效运转和执行任务的高效率。如果士兵违反纪律,“犯令者斩”。此外,“令素行”也是保证纪律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兵不预则不利。”不要过于冒进,而是要“齐勇若一”。

地形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者,吾何为哉?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解读:

孙子说地形可以分为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六种。通形指可以相互往来之地形;挂形指前进容易但返回困难的地形;支形指敌我双方都无法立即作出行动的地形;隘形指两边宽广、中间狭窄的地形;险形指易守难攻的地形;远形指敌我双方势均力敌、难以挑战的地形。在这六种地形中,通形和挂形要首先占据高地、保障粮道畅通才能克敌制胜。

好的将领应该能够根据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在隘形地形中,如果我方先占据有利位置,应该布满兵力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先占据有利位置,应该避免进攻。在险形地形中,如果我方先占据有利位置,应该居高向阳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先占据有利位置,应该引兵退却。

同时,好的将领也应该能够正确处理军队中的各种情况。例如军队有时会出现逃走、散乱、陷入困境、崩溃、乱作一团、败退等情况。这些情况并非天灾所致,而是由于将领的过失。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可能会导致军队逃走;士兵强悍但领导软弱可能会导致军队散乱;领导强悍但士兵软弱可能会导致军队陷入困境;领导愤怒而不服从而带头作战可能会导致军队崩溃;领导软弱而不严格可能会导致军队乱作一团;领导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多、以弱击强、没有精锐的先锋部队可能会导致败退。

了解地形并正确利用地形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之一。好的将领应该能够正确判断敌情、制定制胜的计划、考虑地形险阻和距离的远近等重要因素。只有了解这些因素并正确利用它们作战的将领才能获得胜利。否则就会失败。因此根据战争规律判断可以取胜的战役就应该立即作战;根据战争规律判断不能取胜的战役就不要作战。所以进不求名利但求取得胜利的功绩;退不逃避罪责但求保护部下士兵的安全和利益。只有这样的将领才能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解读:

孙子说:根据用兵的原则,战地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多种类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作战,这种战地称为散地。进入敌境不深的战地,称为轻地。我得到对我有利,敌得到对敌有利的地方,称为争地。我可以往敌可以来的地方,称为交地。诸侯国战略要地,先到就可以结交诸侯控制天下之众的地方,称为衢地。进入敌境深,所过城邑多的地方,称为重地。行进在山林、险阻、沮泽等难行地带,称为圮地。进攻路线被敌人阻塞,后续部队迂回不来救援的地方,称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地方,称为死地。因此,在散地不宜作战,在轻地不宜停留,在争地不要勉强强攻,在交地要保证队伍能相互策应而不被截断,在衢地应主动结交诸侯,在重地要掠取敌方的粮草,遇到圮地则行军一定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则要设计脱险,置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火攻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解读:

孙子的核心思想是“兵者,诡道也”,即用兵要灵活多变。他认为火攻是一种有效的战术,但要用得恰到好处,不可轻易使用。

在本篇中,孙子提出了五种火攻的方式,分别是焚烧敌军人马、焚烧敌军物资储备、焚烧敌军辎重、焚烧敌军仓库和焚烧敌军的交通设施。实施火攻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点火器材的准备、天时地利等。孙子强调了放火时的时机选择和点火位置的重要性,提出了要在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四个星宿的时候放火,这四个星宿都是风起的日子。

孙子还强调了应对敌军火攻的策略。如果敌军从内部放火,我方应及早从外部响应;如果敌军放火后静止不动,我方应等待而不要贸然进攻;如果敌军火力已尽,可以进攻,如果敌军仍强,则不要进攻。如果要在外面放火,不要从里面响应。在顺风放火时,不要从下风口进攻。白天风刮得久了,晚上就会停止。

此外,孙子强调了军队必须了解五种火攻的变化,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他还指出,用火攻辅助进攻能取得明显效果,但不能用水攻来夺取胜利。水可以用来断绝敌军的交通,但无法直接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用间篇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夫此五者,不可不察也。

解读:

《用间篇》是孙子兵法中一篇关于使用间谍的重要文章。孙子强调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五种类型的间谍及其使用方法:“因间”、“内间”、“反间”、“死间”和“生间”。

1. “因间”是指利用敌对方的乡亲作为间谍。孙子强调要善待这些乡亲,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使他们愿意为我们提供情报。

2. “内间”则是利用敌对方的官员作为间谍。这种策略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手段来诱导这些官员转变立场,为我们提供情报。

3. “反间”是利用敌对方的间谍来为我们提供情报。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来“收买”这些间谍,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反间谍。

4. “死间”是指在敌对方内部有意传播虚假情报,目的是让这些情报传回我方,从而使我方能够根据这些情报采取相应的行动。

5. “生间”则是指派出自己的人去敌对方探查情报,并能够活着返回报告情况。

孙子强调,对于这五种间谍的使用,明君和贤将都需要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他们需要知道如何使用这些间谍,如何通过他们获取情报,以及如何保护他们以避免泄露情报。

此外,孙子还强调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他指出,在战争中,能够事先了解敌方的状况并据此做出决策的一方往往能够取得胜利。而要实现这一点,除了占卜和类比推理之外,最可靠的方法就是通过实地调查和利用间谍获取情报。

孙子提到了伊挚和吕牙这两个历史人物。伊挚在商朝的兴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吕牙则是在周朝的兴起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两个例子都表明了使用间谍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因此,明君和贤将应当高度重视并善于利用间谍。

孙子兵法13篇详解,解读孙子兵法十三篇(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