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1945年,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收获了极大成功。十年后,这部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被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创始人清水正夫和夫人松山树子改编成芭蕾舞剧,搬上了日本舞台,并于1958年首度来华公演,同样深受中国观众喜爱。半个多世纪以来,松山芭蕾舞团多次访华,用艺术沟通心灵,增进彼此信赖,并以《白毛女》为缘开创中日“芭蕾外交”先河,推动并见证着两国交流的友谊史。
11月3日(周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播出的第四期中,特别邀请到了松山芭蕾舞团的现任团长、日本芭蕾舞剧《白毛女》“喜儿”的扮演者森下洋子女士和她的先生——松山芭蕾舞团总代表、日本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导演及“大春”的扮演者清水哲太郎先生,共同讲述这段中日友好交往历史的背后故事。此外,森下洋子女士还与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喜儿”的扮演者石钟琴老师,联袂带来了一段精彩的表演,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跨越国界的芭蕾艺术之美。
图:森下洋子女士、石钟琴老师与舞蹈演员们共同表演芭蕾舞版《白毛女》
一部电影开启“芭蕾外交”
森下洋子夫妇讲述芭蕾舞剧《白毛女》诞生故事
1952年9月,电影《白毛女》在日本公映。据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的儿子清水哲太郎透露,他的父母在观看电影后深受触动,表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芭蕾”。当时,恰逢日本妇女运动,清水正夫希望能借喜儿的故事激励国内解放运动,于是萌发了将《白毛女》改编成芭蕾舞剧的想法。
期间几经周折,直到1953年底,清水正夫收到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寄来的歌剧版《白毛女》剧本、乐谱以及舞台剧照,才逐步开始了芭蕾《白毛女》的创作历程。
图:清水正夫、松山树子夫妇合影旧照
1955年2月,芭蕾舞剧《白毛女》在东京日比谷公会堂首演,“白毛女”曲折的爱情故事和悲惨的命运深深打动了日本观众。1958年,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首次将芭蕾舞剧《白毛女》带到了中国。这股来自日本的“白毛女旋风”席卷了北京、重庆、武汉和上海等城市,所到之处,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日本“喜儿”之所以能够唤起中国民众的共鸣,说明松山芭蕾舞团不仅了解创作故事的时代背景,更理解孕育这个故事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以及中国老百姓的苦难与希望。正如清水哲太郎在《故事里的中国》中所说,“虽然《白毛女》是中国的故事题材,但是我们作为海外的人,想借用这个题材展现出这个故事对于全世界的意义,它结合了人类历史上女性同胞长时间以来的痛苦和呐喊,以及弱者的呐喊、受压迫的人民的呐喊。”
图:森下洋子女士、清水哲太郎先生讲述与《白毛女》的情缘
一套演出服穿了近50年
两位“白毛女”同台展现“足尖上的中日友谊”
从1955年至今,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不改初心,将一个“中国故事”坚持讲了60余年,将歉意、敬意与感恩的情愫传承了两代人,通过《白毛女》记录了一段“足尖上的中日友谊”。
图:松山芭蕾舞团两代“白毛女” 松山树子、森下洋子
节目中,因为《白毛女》结为好友的森下洋子女士和中国芭蕾舞剧“喜儿”的扮演者石钟琴老师,携手为观众带来了经典片段的演出。舞台上,《白毛女》熟悉的旋律响起,如今已经71岁的森下洋子和74岁的石钟琴一身素衣、一头银发,用舞蹈演绎悲怆与愤懑,诠释时代经典。表演结束后,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网友,都纷纷对两位芭蕾大师致敬,“这不仅仅是一次合作,还是一场穿透岁月的对话,一份跨越国界的情谊。”
图:森下洋子女士、石钟琴老师联袂表演芭蕾舞剧《白毛女》经典片段
多年来,松山芭蕾舞团也始终牢记并感恩中国对他们的馈赠。据悉,在松山芭蕾舞团的练功房后方,有着“昔日之恩,无以为报”八个格外醒目的大字。除此之外,还悬挂着*和邓颖超青年时的照片。
原来,森下洋子于1971年访华时第一次见到周总理,那时她刚接替婆婆松山树子出演“白毛女”,总理叮嘱她不忘“挖井人”。森下洋子把这句话挂在了墙上,也记在了心里。
图:1955年 *总理与王昆、松山树子、田华合影
节目中,森下洋子身穿的演出服和头戴的发饰,便是当年第一次受邀来中国时*总理所赠的礼物。她表示,自己很珍惜这套服装,“一次又一次地去缝补,使用的时候都很小心爱护着……每次《白毛女》的演出我都会穿,都会想起周总理的笑容,以及和我们热情握手的场景。”
以史为鉴,方能开创未来。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一部《白毛女》凭借不分国界的艺术,打通了全世界观众的心灵,牵起了中日两国半个多世纪的友谊和情缘。本期《故事里的中国》则再次唤醒了两代人的红色记忆和中国情结,书就了中国经典文艺作品不朽的舞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