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信而安之①,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注释】
①信:相信,信任。②阴:暗中。
【译文】使敌人相信我方的友好诚意而感到安全放心,我方却暗中进行攻敌的准备。待一切准备周到之后,才开始行动,千万不要发生什么意外的变故。这就是暗藏*机而表面友好的计谋。
【计名探源】
“笑里藏刀”的原意是指一种人品:外表和气,内心阴险,口蜜腹剑。《旧唐书》卷八十二《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喜怡微笑,而偏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其作为谋计用于军事上则是指: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善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用意,以寻求有利时机而显露*机,进行发难。
【计谋例说及应用】
韩非身死秦国韩非,韩国的王子之一,法家学派巨子。韩非年轻时读过许多书,又曾从韩国都城千里迢迢到梦国兰陵随从荀卿学习。韩非口吃,说话很困难,但很会写文章,著有《韩非子》55篇。韩非博学多才,对春秋以来的各家学派的学说及它们在治国上的成败都曾深入研究,进而推崇法家,是法家法、术、势三派的集大成者,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战国后期的七雄中,秦国最强,有吞并六国之势。六国要生存,只有富国强兵与秦对抗。眼看韩国日益衰弱,韩非忧心如焚,屡次向韩王提出书面建议,请韩王变法而治,修明法制,去邪枉之臣,用功实之士,但韩王不用。有一次,韩王派大臣堂溪公接见他,拒绝他变法而治的意见。韩非对当权官员的颟顶,至为痛心。
后来,《孤愤》、《五蠹》等文章传到秦国,秦王看到后十分赏识,但不知是谁作的。他说,能与此人相处,死无遗憾。韩非的同学李斯说,这是韩非所作,并向秦王介绍了韩非的情况。
公元前234年,秦王发兵攻打韩国,在危急之际,韩王才派平时并不受重用的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到了秦国,上书秦王,说:“秦国拥有数千平方里的广大领土,武装部队号称一百万,纪律森严,赏罚公平,号令分明,天下无人不知。大王采用我的方案,若不能一举成功——赵国不投降,韩国不灭亡,楚国、魏国不屈服,齐国、燕国不归顺、霸王之名不能建立,四邻所有封国国君不来朝觐,就请大王把我诛*,作为对大王不够忠心的惩戒。”秦王为韩非之言怦然心动,遂生重用韩非之意。
李斯知道韩非很有才智,如果秦王重用韩非,自己势必要被冷落,因此妒火中烧。表面上,他多次看望和照顾韩非,与之叙旧,对韩非的才能大加吹捧,并保证帮助韩非在秦实现其治国的理想。但当秦王把韩非的上书发给他,征求意见时,李斯则借此来攻击和陷害韩非。他告诉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大王的目的是吞并天下,而韩非不可能忘情韩国、全心全意效忠秦国,这是人之常情。但送他回国也不是办法,以他的才能,万一韩国重用他,将为我们的后患,不如设法除掉他。”秦王同意了李斯的意见,遂将韩非逮捕监禁。韩非上书求见秦王,希望当面说明白,李斯从中作梗,秦王未接见。李斯又派人假惺惺地去狱中看望韩非,并送去毒药,让韩非自*。公元前233年,韩非服毒自*于云阳狱中。不久,秦王后悔下韩非于狱中,使人赦免韩非,但韩非已经死了。
在此例中,李斯在韩非面前把自己装扮成韩非的同学、朋友,但在秦王面前却极力攻击和陷害韩非,并置之于死地,以确保自己的地位。李斯所用实乃笑里藏刀之谋。
袁世凯蒙骗革命党1912年3月,袁世凯从革命派手中窃取了中央政权,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一方面谋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其独裁统治,另一方面又以各种手段麻痹革命党人。
袁世凯在就职时就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同时他迫不及待地专权,扩充北洋军事武装,迫使南方革命党人控制的武装解散。他又与黎元洪合谋,以“盅惑军心”、“倡谋不轨”的罪名,设计捕*革命军官张振武等人,制造了民国之初*害革命党人的一大血案。在政治上,他破坏责任内阁,迫使唐绍仪内阁垮台,由其私党操纵内阁。
当时尚处于革命高潮之后,孙中山、黄兴的威望很高。阴险狡猾的袁世凯感到自己的统治未稳,知道革命党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或持以一种戒备的心理。袁世凯认为对革命党人有麻痹的必要,同时也借以炫示自己豁达大度、广罗人才的气度,以混淆视听,蒙惑舆论。因此他便于1912年8月邀请孙中山、黄兴北上进京,共商国家大计。24日,孙中山偕夫人进京,袁世凯以礼相待,让出总统府给孙中山住。孙中山在京月余,与袁世凯促膝谈心13次,商讨了单一税原理、耕者有其田、工业和铁路建设、迁都等问题。袁对孙的话均表示听从,而且态度谦虚、恭敬,高兴时竟喊“孙中山万岁”。孙中山对其渐有好感,戒心也解除了。孙中山向袁提出在10年里,自筹60万元为国家筑路20万里,请袁为国家训练精兵百万。袁即表示同意,并委任孙中山为全国铁路督办,孙中山也表示从此不投身于政治,专门负责铁路工作。黄兴进京后,袁以接待孙的礼仪规格待黄,几乎隔日便与之亲切会谈,黄也认为袁为“民国第一流人物”。经过如此接触后,孙、黄均认为袁确是一个适合时势的总统,表示了对他的信任和支持。回到南方后,孙中山在演讲中,开诚布公地讲:“余信袁之为人,甚有肩膀,其头脑亦甚清楚,见天下事均明澈,而思想亦很新。”黄兴亦表示,党人应支持袁世凯,不要对袁进行诽谤性的攻击。袁出卖维新党人、背叛光绪帝之事,孙、黄均已谈忘对之毫不介意。孙、黄的这些话,对革命党人无疑起了麻痹作用。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刺*了宋教仁,孙中山才从对袁世凯的幻想中惊醒,对袁的反动面目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提出“誓必去之”,并毅然从日本回国,发动了二次革命,但遭到袁世凯的残酷镇压。二次革命失败了,孙中山、黄兴被迫再次亡命日本。
新娘智擒凶手民国时,某县的周士琦新婚大喜,亲朋好友前来祝贺的不少,好不热闹,一直闹到晚上,新婚夫妇安置好客人后入了洞房。夫妻俩坐在房中说话,忽然有人从屋顶上扔下一把刀子,正好扎在新郎的头上,新郎当即跌倒毙命。新娘见状大吃一惊,见新郎已停止呼吸,悲痛欲绝。她真想大哭一场,但转念一想,就忍住了泪水。她把丈夫的尸体藏在箱子里,擦净了地上的血迹,一夜无法入眠。
第二天早晨,客人们都起床了,有人不见周士琦起来,便问新娘。新娘说:“他早晨起来就走了,想必到亲戚家串门去了。”过了一会儿,那些新郎的朋友都到新娘房中,缠着新娘敬茶。新娘恭恭敬敬地招待客人。贺喜的客人和她开玩笑,新娘仍旧很腼腆。大家笑过一阵子后,新娘笑嘻嘻地问贺喜的客人说:“昨夜里我拾到一件东西,因不知失主,没有奉还,如果谁丢了东西,请自己声明。”客人们问:“什么东西?”新娘慢慢从衣袋中掏出一把小刀说:“就是这件东西。”客人中的一位刘先生见到小刀,立即上前说道:“这是我的东西,新娘想要吗?”新娘说:“希望客人不要冒认,这虽是小东西,但也值一块大洋,我不敢随便交给你。”刘某坚持说没有认错。新娘见他说得肯定,马上上前揪住他的衣襟痛哭说:“那么*死我丈夫的就是你了,我怎能放过你?”刘某呆若木鸡,不知她讲的什么,其他客人也大吃一惊,不知其中原因,都围过来问,新娘未回答,只是躺在地上号哭,披头散发,不成样子。这时家人赶来,新娘命健壮的家人把刘某绑上,押到县署。新娘走上公堂,把小刀交给知事官,讲叙其中的原因。原来,周士琦的两位同窗刘某和闻某前来祝贺,他俩偷偷躲在新房上面的阁格里,想等新娘和新郎睡下后闹房。不料二位新人很久未睡,刘、闻二人等不下去了,就想开玩笑,刘某从口袋中掏出小刀,从楼板缝中投了下去,笑着对闻某说:“吓吓士琦,让他怀疑小刀是鬼物。”不想搞出了命案。至此刘某既后悔又害怕,低头不语。知事详细审问,得知闻、刘与死者确为好友,实属误*,遂判刘某无期徒刑,闻某三年监禁。
惨案发生后,新娘知道,家里客人多,如果当时大喊大叫,事情就会泄露,凶手就很难认罪。新娘强装欢笑,稳住客人,以小刀为证,使凶手落网伏法,此乃笑里藏刀之谋。
李林甫口蜜腹剑李林甫为唐高祖的堂弟长平王叔良的曾孙,因其善音律,初为负责宫廷宿卫、仪仗的低级官吏,后靠着一套谄媚逢迎的本领,爬上了宰相的高位。当了宰相后,他在与人接触中总装出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使人以为他是一位忠臣。实际上,他的肚子里却藏着毒剑,随时可能暗中伤人。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描写:“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当时与李林甫同任宰相的张九龄,才能卓著,为官清正。李林甫嫉妒张九龄的才德,总想设计铲除他。玄宗的后宫武惠妃所生寿王、盛王特别受宠爱,而太子瑛被疏远了。李林甫遂在玄宗面前诬告太子等有怨言,并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玄宗大怒,欲废掉太子,与张九龄商量。张九龄认为,太子为国本,生长在宫中,受陛下的亲教,并没有过失,皇上不能因自己的喜怒而废掉他。玄宗听后,大为不悦。李林甫当时在场一言未发,后来却在玄宗宠爱的宦官面前说:“皇家之事,何须与别人商量。”言外之意,指张九龄伸手太长,多管闲事。这些话不久就传到玄宗的耳中,玄宗也觉得张九龄太专断,李林甫又趁机在玄宗面前说了一大堆张九龄的坏话。
公元736年,玄宗欲晋升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张九龄上奏说:“边将训练兵马,储蓄军实,这是份内的工作,陛下奖赏他是应该的,而欲赐以食邑,那就不合适了。”玄宗听罢无言,李林甫当时也未发言,回来却把此话告诉了牛仙客。第二天,牛仙客见玄宗,流泪放弃官爵。玄宗仍想加封牛仙客,张九龄据理力争。玄宗非常生气地说:“任何事情总是由你决定吗?”张九龄讲,这是自己的份内事,而且牛仙客本是小吏出身,目不识丁而提擢为宰相,是不合适的。李林甫后来暗中向玄宗进言说:“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张九龄不过是一个文官,拘泥古义,不识大体,成不了大器。”玄宗因此更加不高兴。
张九龄与中书侍郎严挺关系密切,严挺的前妻离婚后又嫁蔚州刺史王元琰。恰好王元琰被指控有罪,玄宗命严挺等究查,严挺免了王元琰之罪。玄宗把以前的事与此事联系起来,认为张九龄结党,最后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
李林甫口蜜腹剑,陷害张九龄,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取代张九龄任中书令。
【用计锦囊】
本计是虚伪的表象来迷惑对手,而达到给对方致命一击的目的。“笑”是其表象,“刀”才是其真实的目的,“笑”是为了“藏刀”,只有“笑”的真实,“刀”才能藏的牢靠。因此,“笑”之分寸是此计一大关键。这就要求施计者做周密的筹划,还要有遇事不慌不露的心理素质,更要有一定的表演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