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记
“辛丑年,孟夏月,闲登岳阳楼,观湖光山色,怀北宋范公。范公当年,受好友所托,对着《洞庭晚秋图》,思接万里,神游八荒,慨然写下《岳阳楼记》,为湖山增色千年。李白有言——‘眼前有景道不得’;而范公仅凭面前画图、胸中风月,潇洒著就雄文,不惟才也,更关乎心胸!于是有得——《夏登岳阳楼》
岳阳楼高风远清,
洞庭水平舟任行。
君山在水水在天,
江天万里在画屏。
隔山隔水隔长空。
一忧一乐一性情。
天高地迥人豪迈,
宁鸣而死不默生。
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朋友好心劝他,面对时局,少发牢*,少惹是非,范公曾直言以对。”以上是2021年五月,出差到岳阳,在挤出时间登上岳阳楼后,一时有感而写下的只言片语。
“《岳阳楼记》”、“范仲淹”,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是神一样存在的两个文化符号;在近千年的历史长空里,它们一直在熠熠闪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一直铭刻在后来不计其数胸怀天下担当作为的有志之士砥砺前行的路左。
作为一名在中小学教了二十余年语文的一直生活在北方教师,我时常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高诵《岳阳楼记》,时常给学生们讲解文中的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时常激励孩子们立大志,壮豪情,阔胸怀,可是一直没有机会亲临其境,没能身登岳阳楼,不能亲见“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的壮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于我都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2021年5月18日,因会来到湖南岳阳。一看行程,很紧张,果断决定牺牲第二天午饭时间,打车前去游览岳阳楼。在我心里,岳阳楼是文化圣地一般的存在,到了跟前,却要交臂失之,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痛苦!
临近中午,和同会的另一人来到岳阳楼景区。景区不大,人也很少,走走停停指指点点的多是我们一般的外地人。景区内景点也不多,多是后来应景般拼凑而成的;好在本来我们也不是冲着景点来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想想也就可以了。此行最大的目的,就是登上岳阳楼,重温《岳阳楼记》,感怀范仲淹。
岳阳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千百年来盛名不衰。根据相关介绍,岳阳楼几经修缮。眼前的岳阳楼,主楼三层,楼高15米,建筑精巧雄伟。对照史料,它虽早已不是历史上曾经的岳阳楼了,但风格样式基本沿袭了下来。楼顶的外形酷似古时候战将的头盔,威武雄壮;传说最初它就是三国时东吴鲁肃驻守于此,为检阅水军指挥进退观察远近而修建的,这样一来它那奇特的外形就可以理解了。此外,小乔墓就在它的东侧不远处;还有一所僻静的院落,据说是周瑜临时安歇的地方。种种迹象说明,岳阳楼最初是具有军事功能的。
登上岳阳楼,眼界顿时开阔起来。靠着三楼护栏,四下观望开去,第一感觉:岳阳楼位置选得真好。它矗立在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真是一眼千里。“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自古及今,从岳阳出发,上溯长江,经三峡,可通巴蜀;顺长江东下,可达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及至远涉重洋;沿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上溯,可与整个湖南相接。“迁客*人,多会于此”,岳阳楼声名远震,分属必然。
然而,我辈知道岳阳楼更多的因为读了《岳阳楼记》。短短三百六十多字的一篇文章,九百多年来,不知让多少文人墨客叹为观止,不知引多少仁人志士竞折腰;而岳阳楼也因它平添了睥睨天下的豪气和资本。文章是范仲淹应他的同学兼好朋友滕子京相约而写的,文章说的很清楚,“属予作文以记之”。滕子京何许人也?范仲淹怎么就这么痛快地答应了呢?文章为什么大篇幅写“悲”、“喜”与“忧”、“乐”呢?
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时已经五十八岁了,而且刚刚经历了“庆历新政”改革的失败,自己以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纷纷遭受打击,贬的贬,罢的罢。接到滕子京求写《岳阳楼记》的书信后,他一时感慨良多。一方面,他很为这位比自己小两岁的同学有此作为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他也想对那些因为前番改革失败而遭受打击的一众朋友说两句,表明一下自己的心迹。
范仲淹很喜欢滕子京——自己的这个干事有闯劲儿的同窗,也很为他的“尚气倜傥”的高调做事而担心,工作上曾多次为他解围擦屁股。他清楚他的这位同窗做事往往不按常规出牌,很容易给人留下攻击的口实。比如,前不久在保卫泾州时,他负责前方军费一应所需,为了保证战场所需物资,他百般筹划多方调集,为最终击败西夏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后,他为了笼络前来助阵的羌族首领和士兵,*猪宰牛,大肆犒劳;还按照少数民族风俗在寺庙里为战死的士卒祭神祈祷,并厚恤死者家属,为此花费巨大。等到他刚一调任京官(1043年),立即就被人告发,说他滥用官府钱财,竟至花费公使钱十六万贯,并要求中央派人调查。究其实,“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所谓十六万贯公使钱是各路军马的月供计费,用在犒劳慰问、庆贺典礼等上的费用只有三千贯,后方的文官不清楚,前方将士是明白的。他老老实实地等着来查就是,可是这位“小朋友”盛怒之下,竟然把被宴请、安抚者的姓名、职务、花费等资料一把火烧了。好在范仲淹、欧阳修等知情人极力为其辩白,才落了个被贬使用。
此番“谪守巴陵郡”,他除了扩建学校,修筑防洪大堤,第二年还重修了岳阳楼,花费肯定巨大,弄不好又要给人留下攻击的借口。“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寥寥数语,却饱含着老大哥的良苦用心。
他经常担心着滕子京,可在别人眼里他自己又何尝是“省油的灯”。说起来,范仲淹出生官宦之家,家族世代为官,先祖范履冰曾做过唐朝宰相,只是到了他这一代,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母亲带他改嫁长山朱氏。经过少年苦读,范仲淹27岁时考中进士,开始做官。但他自小就有奇志,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抱负。在应天书院读书时,宋真宗驾临学院,众学生争相前往围观,只有范仲淹不去,并说“异日见之未晚”。当官后,范仲淹刚正不阿,敢于谏言,而且坚持为政原则,坚守政治操守。宋仁宗当政之前,刘太后用权,他多次上书指陈弊端,他的领导兼好朋友晏殊批评他行事过于轻率,会惹火烧身;他却据理力争,并写了一封长信《上资政宴侍郎书》,洋洋洒洒,立场鲜明。其后,范仲淹多次因直谏被贬谪,梅尧臣就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看着滕子京寄来的《洞庭晚秋图》,他思索着滕子京信中所说:“天下郡国,非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又想着自己这大半生一路走来,不能说不坎坷曲折,而身边的好友也是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是悲是喜,是忧是乐?
思忖良久,他提笔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走下岳阳楼时,朋友打趣说:“岳阳天下楼,要是没有范仲淹的这篇记,那可就真是浪得虚名了。”“嗯嗯,”我应和着,“有人说他,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范老爷子让后人佩服的地方还有很多啊!总之,我们这次总算不虚此行了。”
壹点号突然懂了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