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然而,每天的“挖地”工作只是考古作业中“吃苦受累”的其中一步。
到底在哪一块地“开挖”,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选择。
每到考古系学生选方的时候,就到了紧张刺激的“开盲盒”时刻。
选到好方,那说不定能真的开到墓、或者找到一大堆陶片;
差一点点的,可能有井或者窑穴;
再不济的,可能就会开到水沟、砖墙甚至是又脏又臭的垃圾坑。
无奈开出“普通款”盲盒的考古人,只能接受命运的馈赠,接受挖出来塑料等各种垃圾的惊喜。
而且考古的田野实习基本不会在条件便利的大城市,往往会去到一些偏远乡村或县城。
吃的是大锅饭,睡的是农家炕大通铺,浴室甚至是现搭起来的露天浴室……这是无数考古人出野外的真实写照。
当然,考古专业最“劝退”的一点,倒不是艰苦的田野环境,而是它缺乏就业市场、薪资前景差的状况。
在2018年以前,安徽大学的考古学专业实行的是‘隔年招生’。就算每两年一招,也只招收20人。这种小规模的谨慎招生,能够鲜明地展现出考古专业薄弱的市场需求。
2022年,敦煌研究院招聘考古编制岗位遇冷,无一人报道,集体缺考。
招聘要求中,“双一流建设大学和八大艺术院校”、“硕士学历及以上”、“所学的专业名称必须与岗位要求的专业相匹配”、“不得超过35岁”等硬性门槛,将很多人挡在了门外。
除了对应聘者硬性实力的高要求,敦煌研究院考古编制岗位的工资待遇也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加上绩效、福利、补贴、综合月薪可能在5000元左右。
“要求是顶级人才,待遇是普普通通。”
一方是大学小规模的招生与培养,一方是薪资待遇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这让大多数人选择向现实妥协,哪怕对考古专业感兴趣,也只能望而却步,转而投身更有“钱”途的其他专业。
然而,2020年8月,湖南的一位留守女孩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她以高考676分的优异成绩报考了北大考古专业。
这一选择遭到了很多网友的质疑,他们普遍认为考古专业“过于冷门”、“不好就业”、“没‘钱’途”等等。
据这位同学自己所言,选择考古“是纯粹的个人喜好”,这种坚定的热爱也逐渐打动了更多的人。
而在当天下午北京大学也对此事做出了回应:
“欢迎钟同学报考北京大学,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毕生所爱!我在大学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