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晚年的*身体健康状态不好,受多种疾病缠身的困扰。这种健康状态,使他也与常人一样,感情很脆弱,听一句话,看一段文字或一句诗,都会使他泪流不止。
曾经做过*侍读的芦荻教授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1975年7月14日深夜,*连续两遍听读王粲的《登楼赋》
*显然喜欢这篇赋,也熟悉这篇赋。
当我读到“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几句的时候,我突然觉察到*的手臂在动。我抬起眼睛去看他,发现他的双目竟溢出了泪水。
1975年7月14日,也就是*距离他做眼部白内障手术的前8天。这时,老人家的白内障已经很严重了,基本上已不能自己看书写字,全凭秘书代劳。但是,*一生酷爱读书,可以说是手不释卷。芦荻教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给主席做了几个月的侍读。她为*侍读的内容,多以诗词和赋为主。
作为一代伟人,*有着刚毅的性格,他不畏任何困难和艰难险阻,具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即使到了生命的暮年,老人家仍然是忧国忧民,以达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那么,暮年的*,在品味王粲的《登楼赋》时,为什么会流泪?此赋表达的又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情怀?
王粲是东汉人(公元177一一217年)是“建安七子”的重要一成员之一。《登楼赋》是他的代表性作品。此赋写在他久困荆州时期,是他在登临当阳县城楼后的抒怀之作。全赋辞藻华丽,层次分明,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徬徨无所依的苦闷之情。
为了进一步了解王粲的《登楼赋》,我们欣赏一下此赋的前半部分: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见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障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州。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兮,孰忧思之可任?凭杆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泪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此赋从登楼所见景物写起,引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手法之妙在于层层递进,写所处之地的景致美,抒发出壮志难酬的报国情怀。
在此文最后一段的开头,作者写道“惟日月之逾迈兮,俟何清其未极”句,这一句,最为动人心魄,令人感慨良多。这句的意思是说,想到时光的流逝,天下太平的理想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啊。可见,王粲发出的是时不我待的急迫之情,急于乘时而起的焦灼心态跃然于词句间。
*十分喜欢王粲的这篇赋,通篇都能背诵下来,这从芦荻诵读中他能指出错别字来便可得到证明。
芦荻在这篇回忆文章中认为*在听此赋时流泪,是因为赋文的思乡之情引起了主席在情感上的共鸣,这种观点,有合理的一面。但是,这只是令老人家流泪的一方面原因,确切地说,这只是一种情绪上的铺垫。真正触动他敏感的神经、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是“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及“惟日月之逾迈兮,俟何清其未极”这两个句子。因为这两个句子才是赋的主旨所在。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是说逢乱世流亡到此已整整12年了,谁能忍受这种思归之苦啊!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何清其未极”,表达的是对实现自已理想抱负的迫切心情,内心焦灼感的情态呈现。
试想,*已步入晚年,身体健康状况又不好,以伟人的胸怀,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国家治理上,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而自己的健康状况又是这个样子,对此,伟人能不产生焦灼的心态吗?
这是一种伟人情思,大我情怀。暮年的*,诗心未泯,当蓦然听到古人的赋句,触动了他那敏感的神经,流泪,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