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唐僧一行来到了黄风岭,遇到了黄风大王部下掀起了一场恶风,诗中吟道:
巍巍荡荡飒飘飘,渺渺茫茫出碧霄。
过岭只闻千树吼,入林但见万竿摇。
岸边摆柳连根动,园内吹花带叶飘。
收网渔舟皆紧缆,落篷客艇尽抛锚。
途半征夫迷失路,山中樵子担难挑。
仙果林间猴子散,奇花丛内鹿儿逃。
崖前桧柏颗颗倒,涧下松篁叶叶凋。
播土扬尘沙迸迸,翻江搅海浪涛涛。
写风,必然要描写对自然界的影响,所以,这首诗与前两首诗必然要用到同样的意向:
本诗中的“过岭只闻千树吼,入林但见万竿摇”,是第一首诗中的“山林树折”,第二首诗中的“倒树摧林”的翻版,都体现了风最常见的对自然界的林木的影响,这也是一种最常态化的现实影响。
第一次诗中用了“江海波翻”,第二首诗中用了“翻江搅海”,本诗中也用了“翻江搅海”。可见作者殚精竭虑,把自己所能想到的词汇都用上了。
这首诗仅仅描写了风对低层百姓的影响,没有夸大到高端人群,更没有升级至仙界等异度空间。毕竟,这个吹风的是一个低端的妖怪,下面黄风大王出马来吹风,所达到的风力就非常可怕了。
第四首:第二十一回,黄风大王,亲自出马,吹出了一场狂风,书中又用长诗来咏叹:
冷冷飕飕天地变,无影无形黄沙旋。
穿林折岭倒松梅,播土扬尘崩岭坫。
黄河浪泼彻底浑,湘江水涌翻波转。
碧天振动斗牛宫,争些刮倒森罗殿。
五百罗汉闹喧天,八大金刚齐嚷乱。
文殊走了青毛狮,普贤白象难寻见。
真武龟蛇失了群,梓橦骡子飘其韂。
行商喊叫告苍天,梢公拜许诸般愿。
烟波性命浪中流,名利残生随水办。
仙山洞府黑攸攸,海岛蓬莱昏暗暗。
老君难顾炼丹炉,寿星收了龙须扇。
王母正去赴蟠桃,一风吹断裙腰钏。
二郎迷失灌州城,哪吒难取匣中剑。
天王不见手心塔,鲁班吊了金头钻。
雷音宝阙倒三层,赵州石桥崩两断。
一轮红日荡无光,满天星斗皆昏乱。
南山鸟往北山飞,东湖水向西湖漫。
雌雄拆对不相呼,子母分离难叫唤。
龙王遍海找夜叉,雷公到处寻闪电。
十代阎王觅判官,地府牛头追马面。
这风吹倒普陀山,卷起观音经一卷。
白莲花卸海边飞,吹倒菩萨十二院。
盘古至今曾见风,不似这风来不善。
唿喇喇,乾坤险不炸崩开,万里江山都是颤!
这黄风怪,是灵山脚下的得道黄毛貂鼠成精,故有此神力,吹出的风,也非同小可,令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应该是《西游记》里“风组诗”中的夸张成份最顶级的一首诗。
它对风的摧毁力的描写,从自然界开始,进入人界,然后进入仙界,也没有忘了灵界,可以说把天、地、人三界全部给予无死角地囊括一净,甚至连德高望重的王母娘娘也受到重创,诗中说她“一风吹断裙腰钏”,可以说是相当的尴尬了。而这风竟然对西天的诸佛也是毫不留情,给予重创,如“吹倒菩萨十二院”这句。
从小说的文本叙事里,并没有提到这场好风刮出地动山摇的可怕的后果,如果这个风真的出现的话,那么它的影响力,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震撼力度可以说是不相上下,那么这个风的始作俑者黄风大王真的得罪了各路神佛,将会面临着人神共怒的严重危机。
但是这一切都是出现在诗里的,顿时原谅了小说可以把不同时空、不同维度里的人、神、魔即时性地搜刮到一处,写出他们的共同的反应。中国的诗歌,可以看出是一种虚拟的空间,任由作者兴致所来,胡言乱语,夸大其词。诗歌从这个意义上讲,给了任性地胡说八道以免罪符。
第五首:第三十七回,唐僧来到乌鸡国,唐僧在晚上见到乌鸡国死去的国王,先来了一阵阴风,书中又有一通渲染:
淅淅潇潇,飘飘荡荡。
淅淅潇潇飞落叶,飘飘荡荡卷浮云。
满天星斗皆昏昧,遍地尘沙尽洒纷。
一阵家猛,一阵家纯。
纯时松竹敲清韵,猛处江湖波浪浑。
刮得那山鸟难栖声哽哽,海鱼不定跳喷喷。
东西馆阁门窗脱,前后房廊神鬼嗔。
佛殿花瓶吹堕地,琉璃摇落慧灯昏。
香炉剞倒香灰迸,烛架歪斜烛焰横。
幢幡宝盖都摇拆,钟鼓楼台撼动根。
这首诗,依然是强调了风的破坏力。它还是针对了王宫这个特殊情境,渲染了破坏力的具体细节。
其中,“钟鼓楼台撼动根”,与之前的“五凤高楼幌动根”、 “金梁玉柱起根摇”都沿用了相同的意向,就是动摇根基,是“风”的力量的一种特别之处。
第六首:第四十回,红孩儿被孙悟空教训了一番,十分生气,掀风作浪,来了一场狂风:
淘淘怒卷水云腥,黑气腾腾闭日明。
岭树连根通拔尽,野梅带干悉皆平。
黄沙迷目人难走,怪石伤残路怎平。
滚滚团团平地暗,遍山禽兽发哮声。
看样子,“动摇根基”是作者写“风”诗喜欢的一个意象,之前描写风厉害的诗中有“钟鼓楼台撼动根”、“五凤高楼幌动根”、“金梁玉柱起根摇”,本诗中又用了“岭树连根通拔尽”,可以看出,一个诗人写同样题材的诗歌多了,便会出现意向入不敷出状态,从而导致同一意向不断重复的自我克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