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概念
1、因此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学说和活动,它错误地认为观念是自主的和有效的,它不了解社会——历史生活的真正情况与特点。
- 设想一:人类意识的形式决定于他们生活的物质条件。思想、构想以及更一般的观念的产生不应被视为自主的过程,甚至更不应被视为决定历史道路的过程,而应被视为结合并决定人类集体生产其生存手段的世俗活动的过程。
- 设想二:历史上出现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分工促成了把观念视为自主的和有效的理论学说与活动的发展。
- 设想三:构成意识形态的理论学说与活动可以根据对社会与历史的科学研究来加以解释并应当被这种研究所取代。
2、副现象: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体系,它表达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以幻想的形式代表阶级关系。
- 设想一:在一定的社会中,我们可以区分(1)生产的经济条件,(2)法律与政治上层建筑,(3)意识的意识形态形式。
- 设想二:意识的意识形态形式不能就其表面价值来理解,而要参考生产的经济条件加以解释。
- 设想三: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清楚了解社会关系以及消灭意识形态所依托的阶级对抗条件。
3、意识形态是一个代表体系,它通过使人们着眼于过去而不是将来,或者着眼于掩盖阶级关系和脱离对社会变革的集体追求,用以维持现存的阶级统治关系。
4、“意识形态”可以被视为受社会环境所制约的、是人们(包括参与意识形态分析的人们)所共有的思想与经验模式的交织体系。
5、意识形态从来没有在实现它们计划的行为模式方面取得事实上的成功;而乌托邦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它们的内容,从而可根据它们设想的行为模式来改变现有的社会现实。意识形态是和现实不协调的、在实践中无法实现的观念。
6、若干意识形态概念的分类:
7、意识形态的运行模式:
- 合理化:象征形式的产生者构建一系列理由来设法捍卫或辩解一套社会关系或社会体制,从而说服人们值得去支持。
- 普遍化:服务于某些人利益的体制安排被描述为服务于全体人的利益,而且这些安排被视为原则上对任何有能力、有意愿从中取胜的人开放。
- 叙事化:这些要求包罗在描述过去并把现在视为永恒宝贵传统一部分的叙事之中。
- 转移:转移这个词习惯上指用一物或一人来谈另一物或另一人,从而把这个词的正面或反面含义转到另一物或另一人。
- 美化:把行动、体制或社会关系描述或重新描述,使之具有正面的评价。
- 转义:以文字修辞手法来使用语言或象征形式。
- 标准化:征形式都适应于一套标准的框架,它被宣传为象征交流可取得共有基础。
- 统一象征化:构建统一的象征、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之在一个集团或许多集团中扩散。
- 分化:强调人们和集团间的区分、不同和分歧,强调这样一些特性,这些特性使个人和集团分离,并阻止他们对现有关系构成有效挑战或者在权力行使中成为有效的参与者。
- 排他:构造一个敌人,不论是内部的或外部的,它被描写为邪恶、有害或可怕,它被要求人们一起来抵制或排除。
- 自然化:社会与历史产生的一项事态可以被处理为一种自然事件或者自然特点的必然结果,
- 永恒化:社会-历史现象被描绘为永久的、不变的和不断重现的,从而剥夺它们的历史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