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将唱歌走调的人,称为五音不全。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的音乐,最早只有五个音阶,称作“宫、商、角、徵、羽”五音。
这五音在《周礼》《孟子》等典籍中都有出现,可见那时的古人已经有了乐律。
后来,又有了古代的定音方法,十二律。这是一种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十二律也有阴阳两种,奇数的六种称作阳律,偶数的六种称作阴律。也有将奇数的六种称作“律”,偶数的六种称作“吕”的叫法,合起来也叫做“律吕”。
定音的时候,用一根长为81单位的竹管,设定为“宫音”的音高。然后使用三分损益法。也就是吹出宫音的竹管,去掉三分之一,得到54个单位的竹管,吹出的声音就是“徵音”。再增加三分之一,得到72个单位长度的竹管,定为“商音”。再去三分之一,48单位长度,是“羽音”,再增加三分之一,64单位长度,是“羽音”。
宫音被认为是“五音之主”,相当于现在的“do”音。宋张炎的《词源·五音相生》中说:“宫属土,君之象……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施始生,为四声之纲。”
商音是现在的“re”音,属金,象征臣子。
角音一般相当于“mi”,属木,象征民。
徵音,相当于现在的“sol”,徵属火,事之象。
羽相当于现在的“la”,羽属水,物之象。
宫、商、角、徵、羽,也就是do,re,mi,sol,la。
在目前应用最广的七个音阶当中,fa 和 si 的音,在我国古代也是存在的,被称作“偏音”。而宫、商、角、徵、羽则是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