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语的来历,都有一个典故,“鲤鱼跳龙门”也不例外。“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那么,它的典故是什么呢?
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河水湍急。那时候,龙门还没有凿开,伊水流到洛阳就被龙门山挡住了,河水在山南积聚成了一个大湖。而黄河中的鲤鱼听说龙门的风景很好看,都想去饱饱眼福。于是,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出发,游过了洛河,顺着伊河逆流而上来到了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是,鲤鱼们被难住了。因为龙门山上没有水路,它们不能上去,只好聚积在北山脚下。
正当鲤鱼们伤感之际,一条大红鲤鱼对小伙伴们说:“我有一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如何?”其他鲤鱼纷纷表示赞同,认为龙门山太高了,根本跳不过去。一不小心,还可能会摔死。但大家千里迢迢,历经千辛万苦才游到这里,如果不去瞧瞧龙门实在是太遗憾了。一时间,大家拿不定主意。
此时,那条大红鲤鱼自告奋勇,对大家说自己先跳,试一试水。说完,它使出全身的力气,纵身一跃,一下子就跳到了半天云里,带动空中的雨和云向前走。没想到一团天火紧随而来,大红鲤鱼的尾巴被烧掉了。它强忍着疼痛,继续向前跃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红鲤鱼终于越过了龙门山,落到了山南的湖水里,然后变成了一条巨龙。
其他的鲤鱼看见大红鲤鱼的经历后,吓得不敢去冒险了。这时,那条巨龙对鲤鱼门说:“你们不要怕啊,我是你们的小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所以才变成了一条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不要害怕啊!”有了它的安慰和鼓舞,开始有鲤鱼跟着跳。慢慢的,跳龙门的鲤鱼越来越多。
然而,只有极少数的鲤鱼跳过了龙门,变成了一条龙。大多数的鲤鱼都没能跳过,从半空中摔下来,额头上留下了一个黑疤。至今,黄河中的鲤鱼额头上还有这个黑疤。后来到了唐代的时候,著名诗人李白为此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从那以后,世人就把某种翻越姿势,形容为“鲤鱼跳龙门”。“鲤鱼跃龙门”的神话传说,大约形成于西汉初年,很可能与当时人们崇拜神龙的观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