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这样一个画面,现在三国里的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关羽等等都来参加选秀,看看谁能争取到机会拍一个自己的电影,如果你是一个导演,你会选谁做主角呢?肯定是那些特质鲜明有亮点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才有资格成为种子,那我们回头再来看三国故事的演变过程,好像真有这么一位导演,他在历史中选择了那些有潜力的人物,经过加工改造,让人物有了更丰富的故事,他逐渐脱离历史,形象更丰满,特质更突出,这位导演,就是历朝历代所有讲故事的人的集合。他们中有民间传说的收集者、诗人、说书人、戏曲作者、小说作者说相声的、连环画的画师等等。人物这颗种子就是在他们的浇灌下逐渐长成了丰富的故事。
那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下这个过程,我们都知道,史书上的人物一般都比较单薄,像《三国志》里赵云传只有几百个字,到了《三国演义》里就有了七进七出救出少主这样精彩跌宕的故事,赵云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基本上就是虚构的。诸葛亮也差不多,《三国志》里的诸葛亮传比赵云传字多多了,有将近一万字,但是史书上的诸葛亮比演义里的诸葛亮差的可远了,正史上的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根本没有上阵打过仗,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草船借箭这些情节都不是他的故事,当然了,真实的诸葛亮也是特别厉害的,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很有名了,民间就流传着很多跟他有关的传说,其中有一个传说很有名,就是诸葛亮之死,我们知道诸葛亮死在北伐的路上,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还鸣起战鼓,假装攻打魏军,这可把司马懿吓坏了,赶紧逃跑,蜀军这才有机会撤退。
民间就有段子说死诸葛吓走活仲达,魏晋时期流传的这种轶闻趣事,到了唐代,就成了诗人写诗的素材,唐末有一位诗人就写了一系列咏史诗,其中有一篇《五丈原》,写的就是诸葛亮之死,他很可能就是从前面的传说里来的灵感,诗的注释里还补充说,诸葛亮死后飞升了,司马懿占卜失误才上了当。有人推测演义里诸葛亮之死的情节应该是从这段注释里演变而来的,你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本来是民间嘲笑司马懿的段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荒诞,跟占卜飞升扯上了关系,到了两三百年后说书人的嘴里,诸葛亮就成了具有超凡智力的神人,鲁迅先生说过:演义里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多智这个特质一开始就来自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然后在一代代讲故事人的口中逐渐丰富起来,为了凸显这个特质,人们甚至把其他人用智谋获胜的故事安到了他的头上,比如草船借箭,那本来是人家孙权的计谋。
人物传说一开始或许只是一些微弱的光,随着时间流逝,很可能就慢慢淡去了,但一旦有讲故事的人发现了他,讲了他,就等于是给他打了一束光,这个人物就有了自己的舞台,一代代讲故事的人持续讲他的故事,就等于一直在给他打光,他初始的特质就会不断被放大,就像诸葛的多智、关羽的忠义等等。三国人物的故事就是这样,以说书、戏曲等不同形式不断的生长,成为了一个有多个英雄多条故事线的庞大丰富的故事世界,可如果仅是这样,那三国故事就仅是一堆英雄传奇,像漫威的漫画一样,一定得有人做整合的工作,给这些人找一个共同的舞台,他们才能有规模效应,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三国故事演变的第二个阶段,就是把众多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英雄故事穿成一部完整的小说,这就像漫威把不同漫画中的超级英雄拍成系列电影,才能成为影响全球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