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
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贯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隋。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简析】
苏武于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 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他坚贞不屈,誓不投降,受尽折磨,历时十九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才回到汉朝。本文记述的是他出使匈奴始终坚持民族气节的感人事迹。全文可分四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非汉所望也"),交代苏武的身世和奉命出使的情况。
文章开始按传记常例,先交代苏武家世,身分。接着叙述苏武出使的原因,概括了当时汉与匈奴的关系。最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说明武帝遣使修好,反而助长了匈奴的气焰,为下文苏武被扣事件伏下了一笔。
第二段,从"方欲发使送武等"到"武复穷厄",记苏武被扣和他不屈于威胁利诱,而被远徙的经过。可分四层:
第1层,写匈奴统治阶级内讧和汉朝与匈奴之间的错综关系。详叙猴王、虞常等人谋劫阙氏归汉的起因、发展、经过,使下文苏武如何被扣有了清楚的脉络;也点明卫律与汉的关系,为下文苏武斥责卫律一节做了铺垫。末了交代这次起事的结果,"虞常生得",隐隐指出事情必然会牵涉张胜而连累苏武,这是下文发展的关键。
第2层,写苏武意识到严重形势必将到来,决心以死殉国。"见犯乃死,重负国",这两句话表现出苏武把国家尊严放在首位的高贵品质。苏武毅然"引佩刀自刺"这一举动,写出他凛然的民族气节。本层结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既烘托了苏武的气节,也透露出匈奴逼降之切。
第3层,详写苏武坚贞不屈誓死不降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文章首先写以刑进行威胁;其次写以富贵诱惑;再次写以饥寒进行折磨。"会论虞常"是谋劫阙氏事件案发后的高潮,"会论"说明单于有意借这一案件大做文章,其目的就是强迫苏武降服。在对着苏武"举剑拟之"的情况下,"武不动",对卫律展开了面对面斗争,有斥责,有警告,斥责完全针对卫律过去的经历,而警告又是符合当时汉朝和匈奴之间形势的,都与上文有所关联。
第4层,写苏武跟饥寒困苦相搏斗的生活。"杖汉节牧羊"说明他即使在"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的恶劣的环境下也不忘自己是"汉使",即不忘所代表的祖国﹣﹣汉。作者虽未多用笔墨,然苏武的忠心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以上几层,在时间上紧密相连,而内容错综复杂,经过作者精心安排,显得有条不紊。
第三段(从"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到"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写李陵劝降失败,实际上就是单于又一次逼降的失败。文章着力写苏武、李陵相见一番交谈。李陵以朋友的身分进行劝说,劝说的一大段话,措辞婉转,想用苏武全家遭遇,动摇苏武的意志。苏武答言,只有寥寥数语,断然拒绝。苏武的忠贞爱国之心,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四段(从"后,陵复至北海上"到结尾),写苏武获释返回汉朝的经过。文章首先写汉朝的变化,武帝死,昭帝即位。接着说匈奴与汉的关系有了改善。最后写汉朝提出要接回苏武等人,经过几番周折,苏武等始得返回汉朝。本文写作上的突出优点是,选材紧紧围绕着表现人物、突出主题的需要。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经历的事当然很多,但是作者没有一一叙述,而只着重描写了苏武两次自*、对卫律的威胁引诱毫不动摇、对李陵的劝降断然拒绝、被幽禁时饮雪吞毡、被放逐北海时杖汉节牧羊等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事迹。这就生动地表现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崇高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