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新征程】
爱岗敬业 创新创造
五位大国工匠讲述担当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任欢 杨桐彤
编者按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强调,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创新创造,踊跃投身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本版特邀五位大国工匠,重温*深情寄语,讲述他们如何牢记*嘱托,在新时代锐意创新,展现广大劳动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的奋斗图景。
荣池绘
手中焊枪产出更多创新成果
讲述人: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李万君
自1987年参加工作,手里握住的焊枪,就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这些年来,我已经不记得用它焊接了多少部件,也不记得因为它而擦拭了多少滴汗水。焊枪的重量虽轻,却能产出优秀的创新成果。
李万君 资料图片
创新,是自立自强的支撑。
我始终记得2015年7月17日。这一天,**在吉林省长春市考察了两家装备制造企业。在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指出,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抢手货”,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现场听了*的讲话,我倍感振奋,并下定决心,一定要用手中焊枪,产出更多创新成果!
那一年,我所在的中车长客开始试制生产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的空间曲线焊缝,必须以零缺陷通过100%射线探伤检查。为此,我带领团队经过无数次打磨、测试,总结出“一枪三焊”操作法,攻克了焊接空间狭小、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射线探伤难以合格的难题。
之后,我带领团队再接再厉,于2020年完成世界首个钛合金高铁转向架的试制工作,为我国高铁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我又带领团队完成了新型动车组转向架的试制工作,为新一代动车组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些年,我国高铁的发展速度和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高铁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作为第一代高铁工人,尽管感到很自豪,但更多时候,我感受到的是肩上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为此,我常常和团队里的年轻人说,要爱惜手里的焊枪,把它当作画家手里的画笔,始终以绘制艺术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次焊接,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高铁跑得更快更稳。
如今,我和团队正在研究新材料转向架的焊接工艺,如果成功,转向架的重量将大大减轻。
我坚信,只要将手里的焊枪运用得当,一定可以攀登技术高峰,“焊”卫我们的初心,践行我们的使命。
心无旁骛钻研更多一流技能
讲述人: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下属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班大班长 竺士杰
我所在的浙江宁波舟山港202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3.24亿吨,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当前,我们正为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不懈奋斗,不辜负**的殷切期望。
竺士杰 资料图片
还记得2020年3月29日,**来到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考察。“港口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设施,你们是一支非常硬核的突击力量。”*的话语让我们倍感振奋、充满力量。
桥吊是码头上最大最高的机械设备,20多年来,我的工作就是通过控制重达千吨的桥吊,抓起庞大的集装箱,然后准确放在指定位置,误差不超过2厘米。别看只是简单的一抓一放,在49米高的驾驶室透过玻璃向下看,地面上的集装箱就像一个个火柴盒,集装箱上的4个锁孔就像针眼一样小,我要做的就是在高空“穿针引线”。
人工智能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强力引擎。近年来,随着码头设备智能化改造,我和团队研发了一套岸桥远控模拟系统,可以让更多集装箱岸桥司机上手远控操作。同时,以我的名字命名的“竺士杰桥吊操作法”也升级到4.0版本,能够系统讲解远控操作司机需掌握的GP屏幕交互操作流程等内容。
我还记得,*叮嘱我要发挥好劳模作用,带出更多的劳模。这些年,我始终牢记*嘱托,牵头打造了“金牌导师”团队,依托“竺士杰创新工作室”,培养了一批以全国技术能手领衔的高技能人才,诞生了17名劳模工匠。我担任宁波舟山港集团教培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讲师、高级考评员、裁判员期间,先后培训桥吊司机3000余人次。
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今后,我会继续心无旁骛钻研更多一流技能,带动身边的人一起为建设世界一流强港贡献更大力量。
千锤百炼“锻造”更多国之重器
讲述人: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大师 刘伯鸣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故事,我想我会选择“锻造”。我自1990年来到中国一重工作,已锻造了数以万计的锻件产品,它们中不少成为很多国之重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总是在热浪滚滚的车间里挥汗如雨的我,也锻造了这样的信念——唯有千锤百炼,方能淬火成钢。
刘伯鸣 资料图片
我还记得2018年9月26日,**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考察了两家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水压锻造车间,*详细了解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世界级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运行情况。作为水压机的操作者,我向*汇报了我和团队所锻造的核电产品。
*说,“我们必须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
这些年,我把*的话牢牢记在心中。怎么才能做到“靠自己”?就是要千锤百炼,不断实现技术创新。
几年来,我带领团队先后攻克百余项重大产品锻造工艺难关,填补国内行业空白60余项,出色完成三代核电关键部件等45项超大、超难核电产品锻造任务,打破了核电关键锻件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不久前,我带领团队成功锻造出“世界最大”的500MW等级低碳马氏体不锈钢转轮体轮毂,将用于西藏首座装机超百万千瓦水电站项目——扎拉水电站建设。水轮机转轮轮毂锻件研究,突破了多项热加工关键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解决了国家重点工程所需关键核心部件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核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完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异形加氢筒体锻件”,标志着中国石化装备极限制造能力再次领跑世界;我们完成了全球首台3037吨超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再次刷新了世界锻焊加氢反应器的制造极限纪录……我常常对团队的年轻人说,作为一重人,就要始终肩负起发展壮大民族装备工业的使命,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
今后,我将牢记*嘱托,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攻坚克难,“锻造”出更多国之重器,为实现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不断攀登新高峰、作出新贡献!
义不容辞培养更多技能人才
讲述人: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 郑志明
今年初,我受邀参加了一场职业教育发展交流会。当时在会场,有一位职业院校的老师问我:“郑师傅,听说很多国外汽车制造商会研究咱们集团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是真的吗?”我笑着回答说:“是真的。过去我们靠着研究外国汽车零件‘过河’,现在,我们有一支大胆创新、勇于钻研的人才队伍,领衔研发的新能源电驱桥,被国外厂家竞相拆解和研究。”
郑志明 资料图片
这些年,我带领团队突破了一项项汽车装备制造难题,我有一个体会:能否攻克更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人越多力量越大。
我时时想起2022年10月16日,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隆重开幕。17日上午,**来到他所在的广西代表团,同大家一起讨论二十大报告。这一天,我向*详细介绍了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10年来培养近1500名高级技能人才、参与完成近千项自主创新项目成果的情况。我现在既是一名钳工特级技师,又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工资采用年薪制,已达到公司中层领导水平。*听完很高兴。
*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就要抓制造业,搞实体经济。一定要转变观念,大力培养产业工人”。
这些年,我把*的话语牢牢记在心中,下决心带出更多技能人才。工作之余,我常常走进企业和学校,讲述自己劳动奋斗的故事。我深深感到,引导更多的青年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年,以我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已培养出200多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
今年,我和团队打算向“汽车整车零部件轻量化改造”发起冲刺,这就意味着要设计研发新能源核心产品生产线、提高新能源汽车精密加工水平……为此,我常常和团队的年轻人讲,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水平人才。想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咱们要*事情多着哩!
如今,全社会都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这样的氛围太好了。我相信,只要跟着*、跟着党中央,我们产业工人技能报国的舞台一定会越来越宽广,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凝神屏息“复活”更多中华文物
讲述人: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室主任 郭汉中
我生长在三星堆遗址旁,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经有40多年,至今大概修复了6000余件文物。这40多年里,每当看到一件件曾经带着土屑的残片,最终在自己的手里还原成一件件完整的头像、面具、铜尊,我会感到,能够用一辈子干好文物修复这一件事,真值!
郭汉中 资料图片
如今,步入三星堆博物馆,可以看到“通天神树”上,金乌栖息、游龙蜿蜒;也可以看到青铜鸟足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更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青铜人头像,聚成气势恢宏的“方阵”……很多游客都感叹,仿佛来到了梦幻世界。
但要知道,这些文物出土时可不是现在陈列的样子。比如有的断成了好几部分,甚至部分严重氧化;有的碎成了好几百块,根本看不出原貌。我们做文物修复的,就是要在每一块碎片上仔细寻找线索,并且严格按照原始痕迹把碎片拼接起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思绪不禁回到2023年7月26日。这一天,**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我向*讲述一个神坛底座的修复过程:为受损文物检测分析,使用传统工具进行矫形,测算残缺部分进行补配……
“很复杂啊!你修复这一件要多长时间?”*问。
“至少得一年。”我答道。
三星堆还有上万件新出土文物有待保护修复。
“这个工作不容易!发扬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慢慢来,久久为功,搞成一件是一件。谢谢你们为文物保护作出的贡献。”*语含深情。
*的话说到了我们文物修复者的心中。我国是文物大国,文物数量大、种类多。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需要细致探究它想告诉你的信息。唯有读懂它们,方能理解古代之中国,方能创造未来之中国。
这些年,文物修复领域的变化让我感触很深。过去,我们可谓是方法手段“一穷二白”,现在则采用了很多新科技:比如给文物拍X光、照CT,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仿品等,再配合传统的文物修复工艺,可以进一步提高文物修复的精细程度和安全性。
如今,随着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野外工作的全面结束,我们已经把新祭祀坑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保护和修复作为今后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为此,我常常和团队的年轻人讲,做文物修复,就是要学会和文物“交流”,让更多文物“活”起来,充分彰显我们的文化底蕴,讲好中国故事。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物修复者,我将时刻秉持工匠精神,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再加上“凝神屏息”的细致耐心,将更多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展现给更多人。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01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