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哪道川菜最受欢迎?那这个答案就很难说了,有人喜欢回锅肉,有人喜欢鱼香肉丝,还有人喜欢水煮鱼、麻婆豆腐。如果把这个问题换一下,在欧美最受欢迎的川菜是什么?相信这个答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它就是“宫保鸡丁”。
在美国等欧美国家里,川菜里的宫保鸡丁几乎可以和“中餐”画等号。无论是在电影、电视剧里,还是在书本甚至诗歌里,随处都能见到宫保鸡丁的身影。比如说曾经爆火的美剧《老友记》,“宫保鸡丁”就多次出现在剧中众人的口中和餐桌上,《生活大爆炸》里宫保鸡丁更是谢尔顿和莱纳德的每周二必点菜品。
当然,欧美的宫保鸡丁和正宗的川菜还是有所区别的,它进行了本土化的改进后,糊辣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加入了大量糖和番茄酱后,让这道菜更偏向甜香口味。
宫保鸡丁人气确实很高,但很多人对它也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宫保”到底是什么?
如今在说起这道菜的时候,很多地方将其称为“宫爆鸡丁”,这是不准确的,它本身的名字,就是“宫保鸡丁”。而这个“宫保”其实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官职——“太子太保”。虽然很多人都曾经担任太子太保这个职位,但放到“宫保鸡丁”里,指向的就只有一位,他就是曾担任过清代四川总督的丁宝桢。
丁宝桢是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人,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高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以“清刚勤敏”被誉为清朝“中兴名臣”。
丁宝桢这一生,为官勤勉,生活清廉,在朝堂上敢说真话,敢于为民请命,因此很受百姓爱戴。他这一生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最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有两件,一是斩*了大太监“安德海”,另一件则是创造了“宫保鸡丁”。
晚清有两位大太监,对晚清历史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位是慈禧的贴身红人李莲英,另一位则是李莲英的前辈安德海。相比之下,李莲英可谓是得到了善终,而安德海却死于非命。1869年,大太监安德海到了山东,借着是朝廷红人,趾高气扬、大肆敛财。此时丁宝桢担任山东巡抚,他顶住压力,将安德海处死,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丁宝桢瞬间成了晚清官员中的“顶流”,世人带着复杂的心态评价他,“居然敢动老佛爷身边的人,这胆子够肥啊!”
可能是安德海本身过于嚣张,得罪了太多人,丁宝桢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在1876年(光绪二年),被授予了头品顶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代替吴棠署理四川总督一职。
到了成都后,丁宝桢将曾经在山东最为喜爱的“酱爆鸡丁”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因为四川缺少甜面酱,但盛产豆瓣辣酱,于是丁宝桢命厨师将鸡丁、辣子、花生米,混合着豆瓣辣酱一同爆炒,然后再加上白糖调味,一道糊辣味的美食就此呈现。这道菜不仅被丁宝桢的宾客们所津津乐道,还逐渐在成都和四川流行开来,成为老百姓们都爱吃的名菜。
▲图片来源:成都日报
关于这道菜的名称,四川著名学者李劼人在小说《大波》这样描述:“四川总督丁宝桢原籍贵州,在川任总督时,仍留恋家乡的油煤(炸)煳辣子鸡丁”,这道“油煤(炸)煳辣子鸡丁”应该就是“宫保鸡丁”在贵州时的最初菜名。
1886年,丁宝桢在四川总督的任上去世,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其“太子太保”。此封号是“宫保”之一,所以这道菜取名就被后世带着对丁宝桢的尊敬,命名为了“宫保鸡丁”。
因为一道菜,丁宝桢之名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但纵观丁宝桢一生,他为成都乃至四川带来的贡献,远远不止一道美食那么简单,在他的主持下,在成都建起了一座兵工厂,而这座兵工厂却成为了中国火箭武器的发祥地。这个精彩的故事,我们留到明天,继续摆!
END
【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授权后,请注来源】
编辑:龙昱丹
校对:谭麟 高赛琦
审核:杨蕊羽 李华扬